一人一首主題曲,一生一道拿手菜──總舖師
原文出處: 橘貓‧夜空
本文含有部份程度之劇透,可能會影響您觀影的樂趣
「沒有那個古早心,是要怎麼煮古早味?」在預告片中,聽到這憨人師這一句妙言,成為我決定進戲院看《總舖師》的最大動力。在這部以臺灣獨有的在地文化「辦桌」為主題的喜劇電影中,陳玉勳導演證明了,如果有一顆古早心,不但能煮出古早菜,更能拍出一部充滿古早味的好電影。
談到辦桌,其實生活在北部,好像比較少看到真正把小路封起來搭棚擺桌子的辦桌。我自己印象比較深的辦桌,是一次南下吃喜酒的時候,棚子搭在家門口的馬路上,大家就這樣在外頭吃起來,想到甚麼東西還可以馬上跑回家拿;吃一吃還要自己想辦法趕走鄉下地方大量飛來嘗鮮的蚊蟲,實在是很有趣的回憶。
或許就是這種豪邁又熱鬧的獨特宴席氣氛,與臺灣鄉土人情味的草根精神密不可分,也讓「吃辦桌」成為一種不論年齡,多多少少都共同存在的回憶。或許辦桌的菜餚沒辦法倒背如流,但跟親友在飯席間的招呼抬槓是絕對忘不了的。可惜的是,在都市生活中,看到這種直接封路或找活動中心來「辦桌」的機會實在不多,吃喜酒大多也是在宴會廳規規矩矩的吃。也正因如此,《總舖師》的出現,就是一部「用講古的方式串連古今的辦桌文化,並且把文化背後的鄉土精神與人情味,用一顆古早心給『煮』出來的電影」。
沒錯,《總舖師》賣得就是兩個字:「本土」。說到本土味很重的臺灣電影,其實現在有不少觀眾都開始逐漸感到不耐煩,因為自從近幾年臺灣電影慢慢定立某種成功模式之後,大量國片就順著這種風潮開始上映,當然其中有珍珠也有老鼠屎,但觀眾似乎也開始發現有些電影純粹就是抱持著「消費本土」的方式,而缺乏進一步的巧思,所以開始感到排斥了。其實,換個角度想,雖然許多影迷希望臺灣「走進國際市場,拍更多元化題材」的立意也是良善的,但是如果是用心的好戲,我們又何嘗不需要多幾部「本土作品」,去發展我們專有的電影文化呢?
當然,雖然本土,但《總舖師》絕對是一部娛樂性十足的電影。不可否認本片充滿許多有點綜藝成份的冷笑話或諧音笑點,但其實都算別具巧思,剛開始看電影的時候,我原本也有點不適應,畢竟這種藉由獨特的喜劇風格對我來說還是有點距離感。就像是在電視上看到一些諧音笑話免不了要吐槽兩句「俗氣」或「落漆」之類的。但說老實話,《總舖師》總片長近兩個半小時,從頭到尾節奏明快,沒甚麼冷場,在電影不斷進行中,那種不必要的矜持大概看個半小時就放下了,如果能完全沉浸在電影中這種有些誇張惡搞式的喜劇風格中,其實還真的會感覺滿開心的。畢竟不管是會心一笑或是開懷大笑,《總舖師》的氣氛絕對是熱鬧可愛又努力逗你發笑的。
在《總舖師》中,最重要的戲感來源,在於導演陳玉勳匠心獨運的「辦桌傳奇」風格。是的,就連辦桌的故事也能有巧妙的傳奇色彩。採用了類似武俠小說的形式,陳玉勳導演設計出「人、鬼、神」三大總舖師,分別坐鎮北中南三地的傳奇故事,北有憨人師、中有鬼頭師、南有蒼蠅﹝台語音近:「好神」﹞師,三大總舖師各有特色與一生絕活,但電影故事卻刻意跳過了他們大展身手的黃金年代,而來到「辦桌文化」式微的現代,由蒼蠅師的女兒詹小婉展開整個故事。
以新生代的角色展開故事,除了讓電影故事有更多連貫古今文化的趣味。更讓沒落的三大總舖師,製造出一種「末代武林」的蒼涼氛圍,卻也帶有新舊傳承的正面力量。在簡單的辦桌故事中巧妙借用了武俠元素創造出絕佳戲感,也讓《總舖師》一作增添不少看頭。以下,我就先從三大總舖師的視角,來講述我看到的《總舖師》故事。
三大總舖師中,吳念真導演飾演的憨人師,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角色。他占據了廢棄的地下鐵道,打造出一個有些奇幻的遊民餐館,蒐集不同遊民帶給他的食材,他自己也會去餐廳的垃圾堆中找尋仍然可以使用卻被浪費掉的食材,建立出一個自給自足的地下小空間。
在憨人師的世界裡,遊民們能付出心力並熱情接受款待,轄區警察也樂得共襄盛舉,甚至隔一段時間憨人師還會出幾道好菜來個小型辦桌。在幕後訪談中,陳玉勳導演提到這是一個「烏托邦」式的世界,其實仔細想想不難發現其諷刺之處,常被我們視為社會最底層,需要關懷的遊民街友,居然在某個看不到的空間,找到了最和諧的生存方式。事實上,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與對人生的情懷,也讓憨人師的角色特性發揮到最大。
比起憨人師的不問世事,中部「鬼頭師」則奉行著對廚藝的走火入魔。我們從膨風嫂的講古中得知了鬼頭師的過去,也讓三大總舖師的傳奇更添神秘色彩。事實上,如同王家衛導演《一代宗師》中的「面子」與「裡子」,鬼頭師這個角色明顯就是一個絕對的「裡子」,那句「鬼有需要出名嗎?」搭配一抹陰森的笑容,讓人印象深刻。但可惜的是如此一個身懷絕技的角色,卻沒有足夠的篇幅可以發揮他的心路歷程,當然,這或許是陳導演刻意保留角色神秘性的方式,但就可惜電影點出了「最後一道菜」的引子,卻沒有做收尾。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楊佑寧演出的料理醫生葉如海身上,開頭鋪陳仔細,收線卻收的倉促。這應該也是在片長壓力下做出的取捨,但還是可惜這樣的兩個角色了。
再看到南部的蒼蠅﹝好神﹞師,好神師的戲份最少,對個性也著墨不多。但整體的形象卻投射到了女兒小婉身上,我們可以想像好神師是一個典型的父親角色,在堅毅中帶有溫柔,他將廚藝一點一滴傳授給女兒的同時,其實也將自己的父愛灌注於過程中。或許也正因為如此,片尾小婉才會在克服自己的恐懼﹝成為專業總舖師﹞的做菜過程中,再次確認了自己與父親間的連結。
如果用武俠角色比喻三大總舖師,好神師像是拳法陽剛的名門正派,鬼頭師則像走火入魔的隱世高手,而憨人師則無疑是藏身於市井間的丐幫長老了。藉由三個傳奇,彼此雖然王不見王,卻在廚藝的傳承下完成了「上一代的任務」,並且把同樣的精神交給新一代的廚師,是《總舖師》中相當有趣的故事安排。
而更讓我對《總舖師》感到佩服的,是其雖然「懷舊」,但也不因此就醜化了現代。反而是用一種肯定的方式,拍出臺灣的人情味在現代傳播的方式。片中的小角色「召喚獸」三人組擁有數千網友,就像是現實生活中的鄉民力量,互相幫忙中帶點不求回報的溫暖。事實上,陳玉勳導演肯定是美化了這種網路模式,但在現代人處處攻擊網路文化,總是說網路讓人疏離彼此的今天,居然還有導演願意在這樣一部古早味電影中肯定﹝或是期許﹞台灣的人情味能用現代的方式繼續傳播,其實也是一件相當令人開心的事。
至於主角小婉,很奇妙的是,我對她跟母親間的親情印象,最深刻的部份是在一個滿莫名其妙的笑點「妳是跑去做AV女優喔?」。兩個母女在這個話題爭論兩句後突然相擁而泣,看到這邊突然有點莫名被打動的感覺,先不論到底為什麼媽媽會覺得女兒跑去拍AV了,生在都市中,太多委屈太多心酸沒辦法一吐為快,到最後還是用一個誇張的玩笑才能將千言萬語抒發於其中,看到這邊,不知道怎麼的,覺得陳導在這裡抓到一些親情的醍醐味了。
當然,《總舖師》還是有一些小缺點,像是小婉師的實力爆發實在太過主角威能,或是評審每吃一道菜都要中邪一次似乎有點太過火……但畢竟這些都是誇張過後的結果,喜不喜歡也沒有一定標準。況且在滿滿的懷舊感與人情味中,《總舖師》絕對是瑕不掩瑜的。
「每個人一生都該有一條主題曲。」鬼頭師如是說。
而我認為,我們的一生中,終究會有一個自己忘不了的好滋味,久而久之,道路長了,時間淡了。那味道沒變,但它成了「人生的滋味」的一部份。
對我而言,好神師的料理再怎麼美味、鬼頭師的傑作再怎麼驚奇,或許夜深人靜的時候,甚麼都比不上憨人師的一碗白菜滷吧。
吳念真導演說:「如果你想知道人生最大的滋味,就進戲院來看《總舖師》吧。」
我想,這話所言不虛啊。
推薦指數:A
個人喜好度: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