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電癮娛樂,重要聯繫 | 合作提案 | 媒體邀約 請來信:movie@droupnir.com

「電影推薦」橘貓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影評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我們,與煙火──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原文出處:橘貓‧夜空





1

本文中的劇情介紹與情節描繪,可能會影響觀影樂趣

我想跟大家聊聊《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聊聊「未來3D」、聊聊原著小說《半場無戰事》,也聊聊那些大家有興趣或沒興趣的事。

電影海報上,我們看到林恩的背影,他顯得有些不安,不然他不會躊躇的別開頭、不敢正視他頭上那些色彩斑斕的煙火。這部電影的主題就呈現在這一刻:我們談論的是一個男孩的自我提升,他必須加快腳步,把自己拋在後頭,才能趕上這個世界對他的想像。

我的意思是,煙火太亮麗,也消逝得太快。在那些閃著色彩的光線面前,我們似乎永遠都沒有準備好。

2

在聊《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前,很難不先看看這部電影被技術賦予的全新光環。李安導演使用了全新技術拍攝,4K解析度、每秒120格播放的3D電影,臺灣將這個規格命名為「未來3D」。實際觀看的感受很有趣,這個規格呈現出來的是全新的電影世界,「清晰」的背後是電影以往虛幻表現方式的無所遁形,當導演試圖要表現主角的內心世界、突然湧現的回憶,甚至是一時神遊的幻想,所有的手法都必須重新設計。

對於首部採用這種規格的作品來看,不只導演在摸索如何呈現《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觀眾也得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斷嘗試如何進入這個全新的世界。當畫面上的訊息變得更清楚、導演能操控的視覺更受限(除了帶有強烈陽光的白日場景,電影中所有晚場的光線,始終保持在某種不自然的明亮之下),觀眾必須主動投入電影中的世界,在以往用以「觀賞」的方格前面,嘗試「走進」一個被打開的新空間。

在這次嘗試當中,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會是甚麼「衝向銀幕」的3D效果,那些都只是在以往2D呈現時就行之有年的技巧。最有趣的部份反而會存在於林恩在足球場上往銀幕反方向走的幾步路,又或是戰場上步槍掃射時不斷彈出的數發彈殼,這些在銀幕(觀眾端)與無限遠的盡頭(電影畫面深處)之間,塑造出更多空間感的影像。打開了觀眾與電影畫面的隔閡,真正創造出一個屬於觀眾的空間。

用個不太精巧的比喻,「未來3D」能辦到的是把銀幕戳破,然後特寫史提夫馬丁(Steve Martin)的巨臉直直地望著你。銀幕從一面鏡子變成一面玻璃,你現在得知道,玻璃後面有一個巨人正準備把你狼吞虎嚥地吞進肚子裡。

3

回到故事,觀賞這部電影最有趣的,是感受劇本建構出來的一個想像:我們身在何方,又該如何自處?

電影中段的高潮是美式足球感恩節賽事的「中場表演」(Halftime Show)。主角所屬的B班(The men of Bravo)要加入這場離他們陌生又遙遠的表演,正如原著中反覆強調的疏離感,B班的所做所為經過媒體的報導,被消化成某種特定形象,而B班的弟兄又必須帶著這種或許連他們也不熟悉的形象走上台前,再次被媒體消化成一些別的東西。

由這個角度看,比利林恩的故事是一個充滿勇氣的悲劇。生存的代價就是不被理解,但在仔細的評估之後,我們仍然能繼續生活。林恩學習的課題是「接受不被理解的狀態」,在這個故事裡,他對啦啦隊女孩裴森著迷,這個渴望呈現了他心境的變化。

生活會給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事,但你要接受的,是那些好事並不一定是你想像出來的樣子。他愛上的女孩同時也愛上他,這是好事,但他必須學會接受的,是這個女孩愛上他的方式恐怕與他預期中的模樣有所落差。裴森對林恩的想像是「勇敢的受勛英雄」、姊姊凱薩琳對他的想像是「需要保護的弟弟」、B班的其他弟兄對他的想像是「值得託付性命的夥伴」。
有趣的是,這些不同的想像確實都是比利本人。是以他只要接受了這些不同的身分,並且依據不同的場合與情境,開始投入並樂在其中的扮演著這些角色,他就能接受生活的款待。能不能與那個「微小的差異」妥協,做出必要的修飾,並且找地方安置不加修飾的自己,則成為了故事背後的懸念。比利接觸了世界,有了成長,而原本的比利呢?
4

所以,比利的故事其實是一場漫長的召喚,我們透過這個角色,去重新思索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正如原著結尾的比利看開了這一切,電影的結局更直接地讓比利在方方面面中與每一層關係進行和解。

「這感覺其實滿怪的,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當我在書上讀到這句話,不禁發了愣。在我接觸到包裹在故事中的這一句話之前,我早已經在電影預告、橫幅海報,或其他有的沒有的地方看過它被作為一句標語。

與標籤、形象和解是必要的,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事物能倖免於標籤與形象,就連一部專職討論這兩樣東西的電影亦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