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從一球勝負到一球入魂。
原文出處:義氏映画館
上映日期:2014-02-27
類 型:勵志
片 長:3小時05分
導 演:馬志翔
編 劇:魏德聖、陳嘉蔚
演 員:永瀨正敏、大澤隆夫、坂井真紀、伊川東吾、黃騰浩、王滿嬌、游安順、于卉喬
發行公司:威視
1944年,二次大戰期間,日本軍人經過殖民地台灣前往南洋征戰時,流傳著一句話:「到了嘉義記得叫我…」。已經成為軍官的錠者博美曾是日本「札幌商業野球隊」隊長,一直忘不了當年曾在甲子園球場上慘敗給來自台灣默默無名的「嘉義農林野球隊」。而14年過去,錠者一心想去嘉義看看…
1929年,在日本殖民地的台灣誕生了一支由漢民族、大和民族以及原住民族組成的嘉農隊,起初只是想鍛鍊身體的普通社團,直到新教練近藤兵太郎〈永瀨正敏飾〉的到來,秉持選人才不分人種的理念重整球隊,並以「進軍甲子園」為目標,利用斯巴達式的嚴厲態度重新訓練球員。原本散漫的嘉農隊,在經過近藤一年多的魔鬼訓練與屢屢落敗的刺激中,漸漸激起了球員們求勝的意志與前進甲子園的決心。且於1931年一路過關斬將,成為首支在濁水溪以南並贏得全島冠軍的棒球隊,同時期,影響台灣至今的嘉南大圳也隨之開通,在一片榮景的氣氛下,嘉農隊要代表台灣去日本征戰了。
然而站在甲子園黑土上,嘉農的球員們才真正面對最大的挑戰,一場場的比賽讓主力投手吳明捷手指受傷,隱忍不說的他忍痛上場,在五萬五千多人面前,對戰日本最強的中京隊,手指的疼痛讓他頻頻投出壞球保送,也讓現場觀眾都傻了眼。面對又急又氣近藤,吳明捷卻請求讓自己投完這場最後的戰役,他的決心感動了近藤,而並肩作戰的戰友們也決定要幫助吳明捷完成夢想。
吳明捷靠著甲子園的黑土止血,卻止不住對方的攻勢,此時隊友突然大喊:「儘管投給他們打吧,負責守備的我們一定全力替你把球擋下!」、「盡情的投吧!我們可是來自台灣的嘉農啊!」在全場驚訝不已的氣氛下,吳明捷咬牙忍痛投出一球球的直球,與戰友們每擋下一球就喊出「歡迎光臨!」的嘶喊聲,感動了現場所有觀眾,也振奮了遠在台灣聽著廣播的台灣人民。近藤教練看著場內原本稚嫩的球員,現在都已成長為永不放棄的鬥士,在他心裡似乎也感受到了什麼…
日本作家菊池寬曾說道:「我完全地成為嘉農的袒護者了,他們那種不同種族卻為相同目標在球場上奮鬥的英姿,著實讓我感動的流淚啊!」。不論球賽輸贏,嘉農已經締造歷史,但他們不畏懼地勇敢挑戰自己,無形中卻得到了真正的勝利。
遠遠地,觀眾席上傳來錠者的奮力呼喊:「英雄…戰場…天下…嘉農…」
【電影 KANO 資料由 威視 提供】
以運動賽事的電影而言,日本電影偏向於宿命的對決,突顯高張力的競賽氣氛,而韓國電影則是偏向於特效的運用,讓觀眾透過高倍數的鏡頭轉換,感受到如臨現場的震撼,但是提到棒球運動,台灣觀眾熱血的程度不輸給日、韓,早期農業社會的台灣,當時電視機不如現在普及,只要有台灣參予的國際賽事,絕對是全村聚集在一戶,打贏了就狂放鞭炮,時隔至今,就連播報運動賽事的主播,也會激動的在主播台上哭喊著『我真的好想贏韓國』。
2014年2月27日上映的電影《KANO》,是真人真事改編,故事取自於台灣嘉義農林棒球隊(國立嘉義大學的前身)在甲子園的奮戰過程,雖然導演是馬志翔,然而整部電影的劇情規劃,仍舊是交給監製兼編劇的魏德聖導演,以及陳嘉蔚合力打造國際型的賽事電影,片中飾演嘉農的球員,多數為素人演員,即便執導筒轉交給馬志翔,觀眾還是可以感受到滿滿的魏式風格。
提到台灣自製的棒球電影,讓筆者聯想到1988年由微笑喬治-趙士強主演的《紅葉小巨人》,如何在艱困的環境中,裝備、體型不如人的情況下,靠著邱慶成教練的用心,帶領著紅葉小將擊敗遠自日本的和歌山少棒隊,相隔24年之後,魏德聖監製、馬志翔主導的《KANO》,則是要讓現代人知道,台灣出名的不只有『紅葉少棒隊』。
雖然部份觀眾欣賞完本片之後,覺得裡面九成都是日語發音,甚至刻意稀釋掉日據時代的打壓,過度的美化『大和民族』,多有微詞,但是筆者認為整部片的劇情架構,最多只是想要減少民族間的衝突,去傳達新的概念。
『混成チーム』,這是日語的名詞,暗指著雜牌軍的意思,『嘉農棒球隊』的成員組成,來自於日本人、漢人,以及原住民,看似不純正的組合,實際上卻結合各種優點於一身,讓整個球隊的素質向上提升,有在觀賞日本職棒賽事的朋友,多少會在比賽現場看到『巧打俊足』的標語,套用到《KANO》的隊員組成,正好符合漢人善打、原住民善跑,而日本人則是喜歡採取穩固的防守技術,將場內變成一道難以跨越的銅牆鐵壁。
『負けることを 考えるんじゃない、勝つほうほうだけ 考えるんだ』,取自於《KANO》的台詞,中文的翻譯大致上是說『一面倒的認為會輸,是不正確的,積極的找尋勝利的方法,才是上策』,這是一段相當勵志的對白,以東方人而言,體型方面和西方人相比,有著明顯的差異,但是要如何在差異中,衝出一片天,取決於健全的心理建設。
棒球賽事中,最緊張的畫面,常常是投手與打擊者的正面對決,也因為如此,日文就延伸出『一球勝負』的形容,而《KANO》宣傳的標語『一球入魂』則是更高一層次的信念,將勝敗擱置在一邊,提醒場上的球員,應該更專注的去面對比賽,在籃球場上,有時候球隊正處於僵持不下的局面時,教練往往會信心喊話的跟球員說:『放開來打,輸贏算我的』,這樣的話語,無疑地!也是為球員減輕壓力。
從《KANO》的運鏡中,不難看出馬志翔導演有將日、韓電影的特色吸收,做為《KANO》的畫面設計,從戲中投手的姿勢,可以看出投球的氣勢,而嘉農投手所採取的不是抬肘式的投球姿勢,而是用高壓的鐘擺式投球,這種投球的方法,最擔心的就是投手本身肩膀開掉,導致控球的精準度降低,在進壘前,雖然有球速,但是球卻會亂跑,也正因為如此,這種類型的投球方式,除了維持跨步時下半身穩定之外,胸和肩的挺直也是關鍵。
1929年的年代不如現代,球種也是非常的簡單,看到《KANO》就只出現三種球路『直球』、『曲球』、『滑球』,變化的類型不像現在還有『下墜球』、『伸卡球』、『卡特球』等等其他球路的變化,也因此戲中只有針對這三種球路,和時間差轉換,去還原當時的棒球風格,雖然整部電影都是素人演員,然而《KANO》還是有邀請王貞治、郭源治做為榮譽顧問,並且商請前中華隊教練-林華韋做技術性的執導,讓整體的畫面更像如臨現場。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很多時候在競賽的場合,對於技術面的評論,很常出現這樣的爭議,但是《KANO》所強調的並非如此,其中一個橋段非常的經典,球員到達甲子園,興奮地抓起地上的黑土,想要作為收藏,只見教練語重心長的說:『土到哪裡還是土,有什麼差別』,這句台詞所暗示的動機在於點醒世人,同樣的東西,放在不同的位置,會因為種種的因素造成錯誤的觀念,但是仔細的思考,卻並沒有差別,一昧的追從,不如更紮實的強化自己的特色。
《KANO》除了畫面讓人熱血之外,電影配樂以及音效的處理也很棒,音效找來大師-杜篤之操刀,用杜比全景聲的音頻技術,讓觀眾更能感受到運動賽事的震撼,而電影配樂方面,由Reke作詞作曲,范逸成、中孝介、羅美玲、舒米恩、Reke攜手合唱主題曲『勇者的浪漫~風になって~』,為本片製造熱血的效果之外,更引用義大利作曲家-托賽里的『嘆息小夜曲』襯托其中一位球員的感情世界,然後這部片最令人洗腦的歌曲,筆者認為是『老鷹學飛』,『 一二三 お鳥さん! 木の上に 飛びえた!』,中譯:『123,小鳥先生!飛上樹』,也意味著這群孩子渴望展翅高飛。
『球者魂也,球不正,就是魂不正!魂正,球亦會正矣!』這是掛在教練家中的一副對聯,雖然是以球類運動作為描述,實際上卻是暗示觀眾,面對任何的事物,『心存善,則視者善;心存惡,則視者惡』,或多或少也是告訴觀眾,本片九成都是日語發音,並不是要刻意的去媚日,只要用心去看,就能夠看出戲中所要傳達的觀念。
說了許多優點之後,《KANO》還是有缺點存在的,後製的特效非常的粗糙,雖然和前陣子上映的電影《龐貝》一樣,企圖利用特效的串接,打造出場面的氣勢磅礡,但是仔細的觀察,背後的觀眾群不是刻意柔焦、實虛同鏡共存,不然就是利用鏡頭的轉換,企圖掩蓋製作的缺陷,雖然這對參予製作的南台科技大學團隊,如同澆冷水,但是也有不錯的地方,導演利用鏡頭的瞬間Zoom-IN,催動了投手投球的速度感,就像是『魔球』一樣,不過筆者相信,一次的實驗性嘗試,圓的不只是電影夢,更是讓自己發現需要改正的地方。
《KANO》真的是在美化日本嗎?結局雖然讓代表愛知縣的中京商奪得『日本一』的頭銜,然而觀眾席上不斷出現『天下嘉農』,就可以知道,馬導和魏導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藉由一部棒球的電影喚醒漸漸消失的『台灣魂』。
劇情結構:★★★★(4顆半)
拍攝手法:★★★★
視覺效果:★★★(3顆半)
節奏流暢:★★★★
畫面剪接:★★★★
場景規劃:★★★★
美術設計:★★★★
電影配樂:★★★★
催淚指數:★★★★
喜劇指數:★★★(3顆半)
演員表現:★★★★
整體評價:★★★★
個人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