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教育》:你墮落所以我墮落。
原文出處:香功堂!!2002年,紐約羅斯林學區的升學率躍升全美排名第四的優異成績,學區總監法蘭克塔松博士和同事潘葛拉肯贏得高度評價。然而,潘私下挪用公款的事件爆發,法蘭克勸服校方壓下消息,改以潘生病為由請她離職。擔任校刊記者的二年級生瑞秋,負責報導校方的天空步道標案,意外發現校內帳戶藏有多筆呆帳,瑞秋深入調查金源流向,一樁金額龐大的貪污案逐漸浮上檯面......
真實事件改編的《壞教育》,從羅斯林學區的升學率獲得全美第四名的慶祝活動揭開影片序幕,意氣風發的學區總監法蘭克贏得校方董事與學生家長的信任。隨後,一名學生家長跑來跟法蘭克陳情(關說),希望兒子可以進入精進班,以取得更好的成績。
這個開場講了幾件事,一,羅斯林學區的升學率高漲,成為明星學區,連帶使得該區房價大漲。二,誰能讓學區獲得優異成績,誰就是英雄人物。三,家長們懂得壓迫行政人員,好讓孩子進入更好的班級就讀。
《壞教育》的精彩,在於牽一髮動全身的狀態。電影先是揭發潘挪用20萬公款事件爆發,法蘭克勸服校方董事不要讓消息曝光。影片進入中段,我們發現法蘭克和潘是狼狽為奸,他私下也挪用大筆公款。《壞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要揭露法蘭克等人的惡行,更進一步討論權力結構的成形。法蘭克之所以能順利勸服校方壓下潘貪污的消息、能讓查帳員幫他做假賬,因為他在每個人的身上都看見一個相同特質:「貪」,只要緊抓住人性裡的「貪」,就能有效操控他人。
「這個體系並不完美,但它很有效。」
為何校方職員答應壓下潘貪污的事實(即便他們並沒有挪用公款)?如果貪污事件成為新聞媒體焦點,學區可能會得到較差的評價,進而影響家長在學區置產的意願,導致房價下滑,房價下跌會牽動整體經濟,所有教職員的薪水都會受到牽累。為了避免最壞的狀況發生(自身利益受損),眾人選擇集體噤聲,假裝一切無恙。
此外,瑞秋老早發現天空步道興建案有問題,但校刊主編卻擅自幫她改掉文章標題,並移除掉文章內的敏感內容。主編之所以這麼做,除了不想惹麻煩外,也是不想影響到自己日後升學的管道。
《壞教育》後段,法蘭克挪用公款的事實爆發,影片剪入多則訪談片段(這是真實的新聞畫面嗎?),其中一名受訪者說:「當一切順利時,誰會追究背後有無問題。」這段話總結了《壞教育》的精神:當大部分的人都是受益者時,誰在乎少部分的受害者權益?誰在乎達成目的的手段到底有無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誰在乎錢從哪裡來(法蘭克的伴侶也從不過問為何自己可以接到百萬標案)?
《壞教育》片中,一名母親為了讓兒子進入精進班就讀,不但幫忙兒子寫作文,還逼兒子說謊,為得是什麼?不就是希望兒子學業成績亮眼,日後出路更寬廣些,臉上也更有光彩?同樣的,法蘭克對自身外貌相當要求,除了上班一定要噴香水且打扮合宜外,每隔一段時間還要「進廠維修 (拉皮美容)」。
無論是整形的法蘭克或追求優異成績表現的家長,他們都是美國社會的縮影,無所不用其極地讓自己看起來光鮮亮麗,只為掩蓋真正的現狀(不那麼的亮麗美好)。《壞教育》藉由一起校園詐欺案,針貶美國社會「不重過程,只問結果」的虛胖勝利,批判一件惡事的達成,不只是某一小部分人的惡行,更是群體默許下的結果。
想來,我們很容易淪為共犯結構的一員,只是大多時候,人們會找幾個咎責對象(例如法蘭克與潘),藉由責備他人來彰顯自身的正義感(或說掩蓋自己的心虛)。挪用公款事件爆開後,校方董事與職員一致認定自己是受害者,未能看見自身的盲點,沒能擔起他們應要肩負的社會責任(儘管沒有挪用公款,但同樣為了維護個人利益,而對很多事情抱持著睜隻眼閉隻眼的姑息態度,幫忙掩蓋事實)。
「反正大家都這麼做,我們幹嘛不這樣做?」看完《壞教育》,我想起這句在現實生活中時常聽見的話語,說穿了,這個說法不過是用來合理化個人的私心,做為替自身的貪婪開脫的藉口罷了(別人的惡是惡,但自己的惡又可以被原諒與接受,生活中,處處存在這樣的雙重標準)。真正的壞教育,不只存在校園裡,更是在每一個人的家庭教養中。
《壞教育》是 Cory Finley 導演的第二部長片,敘事穩當流暢,演員群戲精彩,我尤其欣賞飾演法蘭克的 Hugh Jackman ,演活了這個一輩子活在謊言中又很清楚人性本色的角色,貪婪、狡詐,卻又有存在一份對教育的熱情與誠懇真心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