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雀雀看電影
童書作者克里斯凡艾斯伯格因為在繪本與電影作品中創造出了《野蠻遊戲》Jumanji精神而為影壇樹立了一座類型電影的經典山峰,羅賓威廉斯在片中的強烈存在感更是無人能夠取代。如今,世界電影要想翻過這座峰頂?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在文本困乏的年代裡,新鮮故事或許越來越少,幸好電影科技一直在進步著,如今只要把經典電影拿來重啟或者拍續集,在好萊塢基本上都算是一個好選擇,《野蠻遊戲:瘋狂叢林》Jumanji: Welcome to the Jungle的問世,至少讓我們還有大明星如巨石強森可以觀賞,也有一些特效場面可以期待。
桌遊變電玩
讓我們自行忽略《野蠻遊戲2:迷走星球》吧(任性轉頭):從《野蠻遊戲》到《野蠻遊戲:瘋狂叢林》,從本來的童書故事變成桌遊,再從老桌遊蛻變成老電玩,《野蠻遊戲:瘋狂叢林》簡單讓我們看見二十年來孩子們的休閒娛樂進化成怎樣的姿態,連重度的手機依賴使用者角色的描述也被納入故事之中,重新欲與時代接軌意味濃厚。也因為大家對於時下流行電玩有所共感(沒有真的玩過也知道情境式角色扮演是當代電玩內容的基本流行),當「野蠻遊戲」竟然能自行自動從桌遊「進化」成為電玩,那麽電影的故事也就跳脫了時代限制,續集也就能和經典首集順利新舊接續在一起了。永遠的亮點:巨石強森
儘管《野蠻遊戲》的價值不僅在於羅賓威廉斯而已,但《野蠻遊戲:瘋狂叢林》最大的價值恐怕是只有在於巨石強森。一直以來,只要是有巨石強森的電影,亮點難免都是在巨石強森,他實在是個讓人無法不喜歡的明星演員,本色演出中總帶有略略緬靦、在尷尬狀態中的表情有著渾然天成的外型魅力一如片中講的他的男子氣概是自然散發出來的。我們無法去質疑他的演技,因為他是那麼適合展現本色演技,管他是飾演什麼角色,我們都不介意巨石強森的形象整個吃掉電影對角色的形象設計。片裡甚至設計了一段讓他在「電影」和「電玩」裡頭實踐他在戲外的真實職業摔角選手身手,這很重要,電影中的男主角史賓賽在真實世界中只是個電玩宅男,但他進入電影世界中就能成為擁有巨石強森那般自備男子氣概的角色:在你所擅長的領域世界裡,你就是電影界的巨石強森。《野蠻遊戲:瘋狂叢林》因為有了巨石強森,所以一切就都對了。
電玩規則藏真理
電玩與電影有著微妙的連結性,都是在於虛擬的世界中,前者看似有自主性地能選擇劇情,可其實說到底都依然被規範在情境電玩的限制裡面,《野蠻遊戲:瘋狂叢林》裡一共講了三次這個概念:一旦角色想要自由發揮,講自己想說的話或問關於自己的問題,遊戲本身是不會理你的,它只會重複跳針式的引導你,直到你發摟遊戲要你問的要你說的,遊戲才會繼續。看似沒有太多能激發想像力的空間,使得電玩本身的意義得回到「跟誰一起玩」的問題上頭。但有時候,像《野蠻遊戲:瘋狂叢林》也好,《與神同行》甚至《大娛樂家》等等此類商業電影的意義,也都是得回到「跟誰一起看」的問題上面,它們本身能夠啟發你的東西並不多,但那並不表示做那件事(玩電玩or看電影)本身的意義就比較少。重點是你認為的「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它們又在哪裡?再加上《野蠻遊戲:瘋狂叢林》刻意將四個截然不同的校園典型人物(運動健將、校花級公主、知識型女怪咖與宅男型邊緣人)湊在一起,讓他們一起去完成一個任務,去測試這些不同的世界裡的人們被關在一個遊戲規則裡頭之後,有沒有從此以後變成好朋友的可能性?我們看電影的人不也如此嗎?來自不同領域的人,一開始都是自願地被關在電影院裡去看一部電影的。原來電玩遊戲規則裡,講的都還是跟真實世界裡一樣的事情。
現實世界中講著理想性的大道理
劇中,男主角史賓賽在真實人生中是校園金字塔的最低階賤民,生活中沒有被霸凌就已實屬萬幸,但他當然有自己擅長的事,那就是打電動玩具。當大家都掉進《野蠻遊戲:瘋狂叢林》裡面之後,他從賤民直接反轉成為自備男子氣概的偶像級人物,那份飄飄然的心情讓他一度不想回到真實世界;另外一方面,原本在校園中處於金字塔頂端的足球校隊選手與校花也都因為在遊戲中淪為配角而體會到他們的處境、使得回到真實世界後的他們能夠本著同理心與校園邊緣人物好好相處並進一步獲得真誠的友誼。這部份則有些過於理想性與一相情願,只能說在孩子的世界裡,什麼都有可能發生。緬懷經典之餘,《野蠻遊戲:瘋狂叢林》在處處階級化的世界裡倡導友情無階級,說教的功力儘管不算高明但至少幽默可愛。外掛上巨石強森當招牌,至少沒有再次砸了《野蠻遊戲》IP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