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電影】神之手。
原文出處:黑手黨
醫生要保持極大的謙遜。
外科手術相當普及的現在,人們很少回頭去想各種手術當初的緣由和過程,當人類愈來愈去挑戰老天爺原本賦予的命運、愈來愈去掙扎上蒼給予的壽命,且用一次次手術換取多喘一口氣的分秒,不知不覺,人類的自信多了,理所當然也多了,就連對生命不會有的藐視都多了,動一台手術就可能挽回一條性命,漸漸地,人類不再虛懷若谷,取而代之的是總會戰勝老天的得意。
醫生本該是想盡一切辦法救命的,但在成功從死神手中搶回一條生命之前,得經歷多少次失敗?那些失敗如果是必須,誰願意貢獻與肩扛難以承受的責難?
波蘭電影「神之手」(Bogowie)描述上個世紀八零年代知名心臟外科醫師玆比格涅夫.萊利加突破重重困難,完成波蘭醫學史上第一次心臟移植手術的故事。
這段故事並不有趣,險阻甚多,對於人性的道德挑戰更是艱鉅,對萊利加醫師及其團隊而言,完成國內第一次的心臟移植手術或許不難,難的是客觀條件的配合與社會輿論的接受度,手術本身的技巧及關鍵都是生硬的,唯有人心,隨時都在改變。
人心,像脈動的社會氛圍,起伏不定。
要將一顆象徵重生的心臟從捐贈者體內摘出,有那麼多無法想像的困難,那也是人心。
八零年代的醫學發展迅速,各種移植手術也愈來愈有突破,但心臟,這個人類之所以存活的主要器官一直是難以突破的障礙,萊利加醫師最大的困難倒也不是尋得捐贈者,真正難的是移植心臟以後到底可以讓它繼續跳動多久?到底要犧牲多少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手術成功?
他並不在乎社會輿論如何看待他,要將他形容成惡魔也無所謂,身為醫生,他只想突破這個上天設下的物理障礙,什麼心臟移植之後個性會改變、會失憶、會變成另一個人……種種無稽之談,他除了嗤之以鼻,竟也沒有證實的辦法,因為手術沒有真正成功過,捐贈者及其家屬的疑惑自然也難以化解,遑論社會大眾對於移植心臟的謬論根深蒂固。
一般人很難想像想要突破極限的醫師,到底得承受多大的壓力與指責?
萊利加醫師躁狂嗎?是的,看著病人在自己手中失去呼吸與意識,讓他說什麼也無法慢下來,多慢一天,需要心臟移植的病患就少了一點存活的機會,雖然,失敗早已預期,成功卻怎樣都不到來,周遭人群愈來愈放大的謾罵指摘,再怎樣堅毅的醫師都難以接受。
如果死一個人只代表一次失敗,那盡頭究竟何在?
然而,「神之手」讓我看到的不只是手術台上的殘酷,更多的是醫學和政治的牽扯,竟比一般人所能理解和想像的來得深入與糾纏。波蘭如此、放諸世界也是如此,救人一命的體系很需要財力支持,在某些情況裡,因為沒有錢而得要放棄的治療竟與我們息息相關,每個人都可能碰到那種需要,但也每個人都可能因為我們看不見的背後操作而失去性命。
電影播到這橋段時,我心頭湧起驚悚的觸感,原來失敗有時早已預見。
「神之手」除了描述萊利加醫師團隊歷經的挑戰,電影來到後半,也呈現了這位醫師的掙扎,他為了完成手術犧牲許多原本擁有的,包括工作、家庭和感情等等,最後他才發現,之所以屢次失敗原來有個重點,他始終沒敢直接面對失去至親的家屬,雖然跟家屬報告好壞消息早就麻木了,但他忘了保持醫師的初衷,面對掙扎的生命,該要以更為謙卑的態度來面對。
他終究是成功了,在多次失敗與犧牲以後,波蘭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們都多了一種繼續活下去的方式和希望,不過,走過鬼門關前一遭,換到別人心臟而得以維生的人們,能把握多少可能相當有限的顫動?
如果得要這般沒心的失去才會察覺生命的真諦,頑強的心跳原來才教我嘆息。
-2015歐洲魅影影展-
電影名稱:神之手(Bogowie/Gods)
影展官網:http://www.teff.tw/
影展日期:2015.11.19-2016.01.17
上映場次:2016.01.03/12:00/大溪藝文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