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電癮娛樂,重要聯繫 | 合作提案 | 媒體邀約 請來信:movie@droupnir.com

「電影推薦」幕後黑手 -【大賣空】影評 (The Big Short) 

【黑電影】大賣空。
原文出處:黑手黨


I told you so!

  
剛開始,我還很懷疑自己為什麼要看一部自己非常不了解的金融題材電影,雖然曉得這是在講二零零八年美國金融海嘯來襲之前的故事,還是感覺有相當隔閡,金融領域本來就是一般人難以了解的東西,它可能本質是簡單的,卻總給銀行業搞得繁瑣艱深,能賺錢的只有真正深入其中的人,一般市井平民只曉得自己做了投資,投資什麼一知半解。
  
既然我搞不懂「大賣空」(The Big Short)的金融專業、也不清楚那場次貸風暴如何襲來,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想從人性角度出發,講講自己在電影裡看到的眉角。


  
也許看過電影的人會知道該如何解釋那些荒謬,卻不一定曉得狗屁倒灶的事情一直都在發生。
  
至今。


  
銀行業提供的服務本身是沒什麼錯誤的,投資套利的商業行為原為每個願意把錢從口袋掏出來的人所想,自己沒有足夠能力運作這些投資,便委託銀行代為處理,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投資期待,可有誰知道銀行把自己辛辛苦苦存下來的錢拿去做了什麼?


  
我買過幾檔基金,每次只能看著基金指數漲跌,賺很多了就賣一點、賠錢了就按兵不動、缺錢了就贖回,簡單又愚蠢的操作倒也持有了好一段時間,可我從不曉得自己下錨的基金實際上去做了哪些轉投資?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基金所賺到的錢來自哪裡,這好像是多數跟銀行往來投資的小老百姓的通病,只要拿得到錢就好,哪可能去管銀行怎麼弄到錢?


  
「大賣空」就是這樣的故事,只是,導演把我這種無知脆弱投資者放在電影的小小環節去說,雖小,卻很重要,更是後來掀起驚天巨浪的起始點。
  
整部電影裡,最有感觸的是馬克請同事到佛州探尋房屋租賃的狀況,意外發現當地的銀行業者為了賺業績,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讓民眾一次次借貸、一次次挖坑、一次次跳火,借錢的人借得很開心,因為銀行讓他們欲取欲求,借錢給人的人也很開心,因為借一次賺一筆、借兩次賺一倍,爛仗就留到以後再說。
  
就在那個時候,一股震撼且深沉的恐懼油然而生,正是一般民眾無法理解的醜惡。


  
金融業可以玩弄的把戲何其多,不管是CDO、CDS還是CD-PRO2……不管什麼名堂,金融商品骨子裡泰半充滿爾詐我虞的算計,民眾即便內心深知如此,依然希望能透過這種方式多得到一些回饋;於是,為了賺錢,部分無恥的金融業者開始無所不用其極,當一間無恥的銀行開始賺錢後,其他本來不那麼無恥的業者必然跟進,畢竟不賺白不賺,反正損失的不會是銀行,即便民眾舉債落跑也不關銀行的事,對那些債留子孫的金融家來說,有想過將來可能會有衝擊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金融海嘯嗎?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


  
就當年整個金融風暴來看,真正毀掉的,是民眾對自己選擇的未來的信任。
  
偏偏,有些人就能從層層遮掩的金錢遊戲裡看出不尋常的端倪,麥可貝瑞、馬克鮑恩、賈德佛奈特、查理蓋勒、傑米希普利和班里克特等,他們是好人嗎?我不以為。他們有教訓了誇張的銀行體系嗎?我也不覺得。
  
那、他們有賺到錢嗎?


  
捲入金錢遊戲裡的人們本來就很難說自己潔白,我也不覺得要是潔白才是清高,現實是要顧的,有可以賺錢的機會誰會不想投入?馬克猶豫了那麼久,最終仍選擇取回他該有的利潤,那是正常的人性,也是一段瘋狂以後該有的抉擇,雖然不是必然,可誰會把兩億放在那裡生鏽臭酸?他的震撼與警覺,雖然晚了,不失為一種醒悟,早就說過的話是早說了,沒人在聽又何奈?


  
到底人們是需要銀行的,終究銀行是不會全敗的,「大賣空」除了讓我看見人性在金權糾葛之際的真實,另有不同角度來詮釋零八年的金融海嘯,但真正震攝我的,居然是克里斯汀貝爾飾演的麥可貝瑞,雖然這部電影確實要有雷恩葛斯林、布萊德彼特及史提夫卡爾這些演技派來撐起電影強度,要讓金融外行的我那麼入戲,唯有他而已。


  
電影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那些專業金融術語,確實立刻拉近那個領域與一般民眾的距離,而且比喻得相當貼切簡單,卻無法阻止銀行業者繼續邪惡、人們繼續愚蠢。
  
賣空你的不是抓住銀行尾巴的經理人,更不會是為了你掏乾口袋而掏心掏肺交關的銀行業務,而是粗莽相信投資就會賺錢的自己,而那是圈外的我們始終難以理解遑論打穿的鐵壁。

電影名稱:大賣空(The Big Short)
發行公司:美商美國派拉蒙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aramountTaiwan

正式上映: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