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電癮娛樂,重要聯繫 | 合作提案 | 媒體邀約 請來信:movie@droupnir.com

「電影推薦」香功堂 -【走鋼索的人】影評 (The Walk)

《走鋼索的人》:雙子星的最後致意。
原文出處:香功堂!!


時不時會有一部賣垮的片子在我心中投下疑問:「為何票房不好啊?」。

《走鋼索的人》明明導演和演員都有知名度、故事節奏掌控與場面調度與視覺效果都夠水準夠娛樂、不管是爛番茄或IMDB網站都給予電影正面評價等,但票房一開出來卻很淒涼,全美正式上映當周(第一周只有開IMAX戲院),不過才收入3百萬美元。

為何票房如此糟糕?

或許對美國觀眾來說,與其看法國鋼索人橫越(征服)雙子星大樓,不如看美國偶像麥特戴蒙征服火星?或許因為同樣的故事已經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偷天鋼索人》看過,再看一次《走鋼索的人》有點無趣?也或許這個追夢故事對美國觀眾來說有點不痛不癢、或許Joseph Gordon-Levitt在片中的扮相和奇怪口音讓觀眾對他很有距離感?

不管理由為何,《走鋼索的人》有打到我。



「在舞台上不能騙人,觀眾一定知道你內心的想法。」

《走鋼索的人》打動我的原因,一是,它讓我想起《進擊的鼓手》。為追求顛峰而跟女友分手的鼓手安德魯,不正似《走鋼索的人》裡的菲利蒲嘛,兩部影片的主角都早早決定他們要的是什麼,也都心無旁騖地一路朝夢想之路邁進(愛情只能是點綴),一路上遇到很多挫折,不是家人反對、就是發生嚴重意外(車禍/腳被釘子穿過),但他們越挫越勇,越困難越要達成目標;菲利蒲在街頭表演雜技時,會在地上畫出一個圓,那個圓是菲利蒲的聖地,無人可以侵犯,一如安德魯儘管車禍重傷,也要站上舞台打鼓的執著,唯有在「圓圈/鋼索/舞台」上,才有生的意義,唯有在那個小小場域,他們才感覺到活著,並感覺到高潮至死的快感;要想成就極致,得要付出代價,不是手破皮血流滿地就是一線懸命,非英雄即狗熊;而在場域外的人,無論是觀眾是指揮家是幫助朋友達成夢想的小組成員們,都只能仰望,只能讚嘆。


一是,透過電腦動畫,觀眾得以在銀幕上重見雙子星大樓身影;對我來說,雙子星大樓的興建,正是人類極致夢想的呈現,與天爭高,巧妙呼應菲利蒲行在雙子星大樓間的瘋狂舉動,兩種夢想在1974年8月7日,交叉、碰撞、擦出火花;《走鋼索的人》可以被視為雙雄爭鋒電影,菲利蒲要征服雙子星大樓天空,而雙子星大樓丟出很多難關,阻止菲利蒲的瘋狂舉動;《走鋼索的人》也是雙雄惺惺相惜的作品,一如菲利蒲的女友說:「也許你橫越雙子星大樓的舉動,賦予他們(雙子星大樓)靈魂」,橫越雙子星大樓讓菲利蒲一舉成名,也讓雙子星在世人印象中,不再只是兩棟生硬呆板的鋼筋水泥大樓。
《走鋼索的人》片中,馬戲團團長魯迪教導菲利蒲如何在結束表演後跟觀眾致意,不誇張、態度從容而有尊嚴的致意,可以將舞台上的璀璨時刻化為觀眾心底永恆難忘的回憶。
而在現實生活中,雙子星大樓因為911恐怖攻擊事件而在世人內心留下驚懼印象,我深深覺得Robert Zemeckis導演之所以開拍《走鋼索的人》,是想藉這則故事,重現那「美麗的一天/ 1974年8月7日」的情景,重新賦予(記憶)雙子星大樓一個步下舞台的美麗身影。
我喜歡《走鋼索的人》,因為在後911年代,已經很少人用如此溫柔的角度看待雙子星大樓。

《走鋼索的人》尾聲,菲利蒲獲得雙子星大樓設計者頒發給他的通行證,通行證上本來印有使用期限,後來通行證上的日期被劃掉,改寫上:「Forever 永遠」兩字,賦予菲利蒲隨時拜訪雙子星大樓的特權;看到這一幕,我心好酸啊。
《走鋼索的人》之所以動人,在其拉出時間的厚度,世上沒有「永遠」,一如菲利蒲不可能再次挑戰雙子星大樓(不管是紐約當局的制止或是個人體力、專注力的逐漸流失),一如雙子星在911攻擊下,已經崩毀的現實;《走鋼索的人》之所以動人,在於導演先讓觀眾看到「永遠」的不可得,卻又透過強大的電腦動畫技術,讓「永遠/永恆」變成可能(以假亂真的雙子星大樓、菲利蒲行經大樓天際的歷史畫面再現)。
最後,我本來不太喜歡《走鋼索的人》以第一人稱的說書方式講故事,也不太喜歡Joseph Gordon-Levitt聽來有些彆扭的異國口音,但隨著電影劇情逐漸緊湊,我慢慢喜歡上Joseph Gordon-Levitt外放張狂的演出、並理解(猜想)導演選擇以說書方式講述菲利蒲和雙子星大樓故事,目的或許不在求「真」,而在強調該事件「僅此一回」的特性,讓菲利蒲的大膽行徑與雙子星大樓,成為人們記憶/口語相傳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