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女時代》虛假意識的集體回憶
原文出處:Das Kino波電影
你我的集體回憶,
一個被創造的青春校園記憶。
--------------------------------------------------
導演:陳玉珊
演員:宋芸樺、王大陸、李玉璽、簡廷芮
英文片名:Our Times
前言
超乎預期,《我的少女時代》成為暑期的票房黑馬。電影版的好雷洗版、臉書充斥花癡王大陸、勾起眾人對於青春回憶的再討論,《我的少女時代》無可否認地造成巨大迴響,成為近期最具話題的台灣國片。也因為這部電影,再一次地,它帶我們回去那個最想回去的地方,逝去的青春。
劇情大綱
我是林真心,我愛著那個最帥最帥最帥的籃球隊員歐陽非凡,老娘一直期待幸運之神能夠眷顧著我,結果,靠杯,真的收到幸運信。為了能在地球繼續呼吸,我鼓起膽量成為散播幸運的小天使,於是,偷偷把幸運信寫給學校那無惡不做的大壞蛋,徐太宇。結果,這幸運之神,好像真的有點神,我的少女時代,也就這麼開啟了。
好兇,也好帥 <3
電影整體與對白
自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大鳴大放,台灣與中國兩地的校園青春電影一部推著一部出品,《我的少女時代》亦是如此。雖然故事劇情極為類似泰國電影《初戀那件小事》,但導演陳玉珊使用大量90年代初期青少年文化、道具,成功使得觀眾脫離現實去浸淫這齣青春故事。加上,電影使用主角旁白推進、節奏快速的影像剪輯,在俗套發展中夾雜了大量喜劇、誇張效果,這招招命中要害讓故事煩悶一掃而空。並且,即便整體結構稱不上流暢,但製作偶像劇的經驗累積,讓陳玉珊懂得如何適時放慢敘事,例如雨中含淚強忍祝福、推背讓女給冰,這都參雜大量配樂勾勒角色情感,進而讓閱聽者投射感動,觀影途中根本不會去挑毛病而是沉醉其中。
《我的少女時代》故事命題更主打在高校生情懷的暗戀想像,即便我們不曾經歷過,也因為同理電影開場成人世界現實的不美好,墜入那單純沒有太多負擔的青春歲月。就這麼,如同導演預期,男男女女假設自己就是林真心與徐太宇,《我的少女時代》,Our Times,成為我們每個人曾經的時代。
此外,《我的少女時代》別於中國青春電影使用文謅對白,它刻意大量穿插通俗文學或是兩性作家的白話註解。「女生說我再也不要理你的時候,代表她真的很在乎很在乎你」、「我的願望,就是你的願望裡,也有我」、「當你看著喜歡的人走向她喜歡的那個人,你才發現你對她很壞,其實只是想更靠近她一點。」,明明這種對話寫在自己臉書上就會很假掰討讚,但在電影裡說,你我卻輕易被征服,覺得它就是好有道理,是金句良言,乖乖買單,愛上這部電影。
一邊心動,一邊心痛
成人世界現實的不美好
讀書的價值觀
《我的少女時代》同樣繼承著台灣觀念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因此打從一開始不愛念書搗蛋鬧事翹課的徐太宇就被塑造成「壞」學生。而後「轉白」的方式,就是讓他覺悟做自己用功讀書成為模擬考的全校第十名,變成「正面」讓觀眾認同。就這點來說,電影很八股。
但值得讚許的是,故事中後段的校慶事件,林真心一席頂撞訓導主任的熱血對話,「如果這些不重要,為什麼我要遵守」、「只有我們能決定自己的樣子」,正如近年學生運動反體制般,此舉瓦解了「學生該有的樣子」。雖然它存在「回憶」,長大成人的林真心只能辭職、分手抵抗現狀,這依舊成為一股暖心、一股力量,感動銀幕前面對現實無能為力的你我。
只有我們能決定自己的樣子
電影的誠意
即使上述扭轉,但《我的少女時代》在其他地方依然存在著八股。如同綠葉丑角姊妹淘,必定要有個胖子。(胖子何其辜,為何總是來陪襯)、敵對女孩要心機、爹娘一定是明星客串等等。而且更為了老套劇情,存在著不合理,例如:為何徐太宇明明知道陶敏敏耍心機,自己又喜歡著林真心卻還是安排與陶交往。即使有著失戀陣線聯盟約定,但錄音帶告白安排卻又與之矛盾。
這些不合理、適時的滂沱大雨、老友死於意外,都刻意塑造女主角強顏歡笑使觀眾同情鼻酸;安排男主角出國更是老套之老套,如同《初戀那件小事》、《我的野蠻女友》,就是為了烘托再相見伏筆高潮。
而劇情最後的發展,現在請你想想,恰巧女主角與男友分手,女主角恰巧沒買到票,她恰巧和劉德華相遇,劉德華恰巧還給電話,給的電話還恰巧是徐太宇,是否實在有太多的「恰巧」。
但這些一切地不合理,如同前述理由,被配樂、畫面、馥甄女神的主題曲、史上最強大的客串演員劉德華給壓下,使得觀眾當下根本不會想這麼多,只會感動,只會驚呼,只會沉醉,一切一切沒創意的老套終將被原諒。原來,我們觀眾就是這麼好收服。
同樣地,即使易開罐拉環、劉德華立牌、早餐吃鐵板麵、分離式冷氣機、校園性騷擾防治貼紙在1994年代是不合時宜的,但劇組蒐集大量時代舊物重現九零年代場景,甚至連麥當勞海報、紙杯、或是龐大的外星人寶寶資源回收桶都複刻了。當下怎麼還會挑毛病呢?就如此,被誠意屈服了
華神出馬,誰與爭鋒
穿甚麼服裝都帥帥
虛假意識的集體回憶
也不知道曾幾何時,高中校園與初戀失敗成為了「青春電影」的普同性必要公式。
男女主角要在校園相戀,可以是轟烈大愛也可以是沒有告白的曖昧小愛,接著它必定沒有美好結局,吵架、出國、移情別戀都有可能。但多年後你們必定會重逢,至於能否再續前緣就看導演的慈悲。
故事主軸一定要是高中不能是國中、大學,前者國中基於年紀,演員可能難以有讓觀眾心怦怦的偶像劇顏質;後者大學脫離體制太過自由,更少了一種「同質化」的記憶。(所以這才顯得趙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校園段拍得多好)
另一點則是初戀失敗,可能基於人類歌頌愛情萬歲或是公民在社會終將要「結婚」的理由,高中生就是一定要暗戀一個人,並且內心很積極但身體沒有很積極地去付諸行動。愛情成為了一個人在「校園」的必要回憶。反之,一個人的高中不能是和同學組隊練分身養掉0檔的神寵稱霸〈魔力寶貝〉獅子伺服器;也不能是高中三年放學都在水利大樓或是南陽街度過,因為這樣很不酷,拍成電影就沒有一個「集體回憶」。
但,說它是「集體回憶」,現在你事後回想看看。高中同學中有暗戀人、有談過戀愛的人,請認真數數,似乎,連四分之一都不到。那是否,說它是「集體記憶」有點言過其實。但校園電影就是這樣,進場觀眾也都會買單說「我以前也是這樣」,可是你以前真的這樣嗎?是否被一個虛假意識給蒙蔽了。
一部青春校園電影,必定不可能是暗戀著異性戀學長整天被人笑是娘娘腔的未出櫃同性戀故事;必定不能是體育不行功課不行沒有什麼朋友上課總是被同學嘲笑體態肥胖的悲慘回憶故事;必定不能是主角被全班排擠,總是獨坐角落看著別人有朋友而自己不受歡迎的故事;必定不能是主角原住民或是新移民,而要是國語說得很溜的漢人。(至少外表看起來像漢人,雖然我知道現在沒有純「漢人」)
戀愛萬歲的校園電影
同時呢,在華語圈的青春校園電影,更存在一個元素,那就是「去性化」。基於電影要是普遍級或是能傳遞到更多觀眾更多國家賺更多錢,高中男女主角必定要是「純愛」,他們必須是牽牽小手就能半夜躺在枕頭上笑著入眠,而不能是晚上想著對方在床頭打手槍摩擦陰蒂自慰。(《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則僅止於將打手槍當成是一種玩笑,而非是情感上的性慾)
基於對於青少年的無慾想像、純愛最高、早戀必須失敗等等理由,「性慾」在青春電影裡被徹底被抹除。
我也喜歡看青春校園電影。但當所有觀眾都說它是「集體記憶」、每個男人心中有都一個沈佳宜、每個男人都像徐太宇害怕關係不敢告白、每個女人都像是林真心暗戀著一個歐陽非凡時,我莫名感到很恐懼。
因為,根本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它不是「集體」的「記憶」,實際上它被省略了很多,很多個體與殘酷不美好的事物都已被抹除,銀幕上存在的是被刻意塑造與挑選出的甜美幻泡。甜美到我們都希望自己的青春是如此地燦爛,不曾留白,不曾無趣,甚至讓我們想忘卻己身的回憶跟烏蘇拉阿姨交換,進而浸淫在這假想的回憶。
每個人青春都是獨一無二的,或許如同電影那般亮麗,也或許黯淡無光沒什麼值得炫耀,但它依舊獨屬於你個人,誰都搶不走。回憶是「個體」的,而非「集體」的,請別再高呼「每個男人」、「每個女人」怎樣,而是不論或好或壞,你都能坦然說出「我那年曾經」怎樣。這,才是你的故事。
屬於自己的青春花癡
結語
《我的少女時代》好不好看,網路爭論很多。但我想說,動人電影總是讓人一直回想。看完電影,離開長春國賓後,我騎著機車一直不斷重複聽著電影主題曲〈小幸運〉,不自覺地,我一直想起林真心與徐太宇高中校園種種,更想著他們演唱會之後的故事。一部電影能夠在心底發酵,它,至少是成功的,對吧?
純愛海報
馥甄女神的神曲《小幸運》
------------------------
個人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