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觀後感】控制─我們都被操控著
原文出處:帥哥看電影
首先我先跟大家致歉,電影我一個月前就已經看完了,文章一直到現在才寫出來。原因除了學校報告繁多、幾片看試映會有截稿期限的文章要先寫以及在忙那篇諾蘭的文章之外,主要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我太愛這部電影、太愛大衛芬奇了,有在寫電影心得文章的都知道,越愛的電影總是越難下筆,因為我愛這部電影,所以我希望能夠寫好這篇文章,所以我希望能夠寫出一點不一樣的東西。但是我總覺得我辦不到,太多想法很難用文字寫出來,最近又剛好適逢了一種創作上的撞牆期,每每準備下筆就覺得靈感盡失,我怕我寫不好會對不起這片,會對不起我愛的大衛芬奇,所以我很懦弱的逃走了,我開始有些逃避去寫這片的心得,然後一直拖到現在。說真的,我覺得我還是沒準備好寫下這片的心得,但是,還是夠久了,是該寫下這篇文章了。
這篇文章可能寫得不好,還請各位見諒。
心得:
電影是一向相當多元化的商業產物,百樣米養百樣人,電影在分類上實在太多了,硬要分的話永遠也分不完。不過我相信多數人剛接觸電影時,應該都是從單純娛樂取向的商業電影開始看起,有人可能始終把電影當一個娛樂,有人可能電影看多了就從此迷上了這第八藝術,開始更深入的去研究與了解電影,也就這樣正式地踏入了電影圈。
而就像所有的商品一樣,在電影圈打混久了,就會開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觀影習慣與品味,然後就會有所謂的品牌忠誠度出現。當然電影並不像許多商品有一個明確的品牌可以去辨識,對電影迷而言,所謂的品牌其實可以分為很多層面,而且會呈現階段性的在改變。最一開始,當然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電影類型來看,有人喜歡看動作片、有人喜歡看愛情片、有人喜歡看恐怖片……等等,不同類型的電影偏好,這是一個電影迷對於品牌最初的定義。然後電影看久了,會喜歡上在螢幕前表演的那些人,最早會注意到、喜歡上一個/數個偶像,通常是因為他很帥/很美,然後就會開始追那些演員的作品,追久了之後,就會開始注意到那些可能沒有那麼帥那麼美,但是有獨特魅力的硬底子演技派,這個時候那個影迷會看一部電影的原因可能不再只是因為那個類型的電影是他喜歡的電影,還可能是因為那部電影有某個演員的演出。再來是第三階段,影迷的眼光會放到幕後,他會開始認識一些導演,並開始懂得欣賞每個導演不同的執導風格,他很可能會發現他特別喜歡的某幾電影,都是出自同一個導演之手,他會開始認識不同的導演,並且知道哪些導演的執導風格是自己所喜愛的,等到了這個時候,那個人就是一個真正愛上電影的影癡了。
而很自然的,在電影這方面,我也有屬於我自己的品牌忠誠度,我喜歡的品牌絕對是不只一個的,但是有些演員,有些導演,我雖然很愛,但還是會稍為挑一下,可能他演出/執導的某部電影題材或類型我興趣比較沒有那麼大,我就不會去看。但還是有些導演,只要是他導的電影,我管它是什麼電影,我也不會管我有沒有興趣,只要導演欄上掛上他的名字,我就一定會去看。而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牌子,叫做大衛芬奇。
人有失足,馬有失蹄,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人,只要是人,總有會失誤的一天,但是對大衛芬奇來說,他的那天顯然還沒到來,他就是那麼神,出道至今拍的電影不算多,加上本片剛好十部(近年來的產量增加不少),十部通通都好看,堪稱零失手紀錄。這樣的一個導演,你怎麼能不愛他?
不過像這樣如信徒一般追隨一個導演,有時候會遇到一種比較麻煩的情況,就是那個導演拍了一部電影,然後那部電影不論是題材內容或是演員陣容你都完全沒有興趣,唯一吸引你進戲院的主因就是那個導演的名字掛在海報上面,當然光這樣就已經構成了非看不可的理由,可是還是會讓人感到有些無奈啊。
對我來而言,這部控制就是一部這樣子的電影,當然我對這部電影可能有些先入為主的偏見,畢竟看著大衛芬奇放著另外兩部千禧年系列不管、跑來導別的電影,就是讓人有那麼點不開心。之後又看了劇情簡介,總覺得這片好像沒有特別吸引我,且男女主角分別找來了班艾佛列克跟羅莎蒙派克兩位我都很冷感的演員,配角群也沒有什麼我特別喜歡的演員。所以我對這片的心情其實有點複雜,我會期待它,我也一定會去看這部電影,但這一切純粹都是為了大衛芬奇而不是電影本身。
不過,真的看完這片之後,我發現我錯了,而且我願意很開心的承認我錯了。我好喜歡這片啊!而且看完之後其實對班艾佛列克跟羅莎蒙派克改觀不少。這部電影梗很多,討論時很難不提到一些關鍵劇情,以下文章有雷,電影也上映這麼久了,多數人應該都看過這片了,來聊聊吧。還沒看過的,只要知道這部電影非常好看、是一部神片就好,文章讀到這裡就可以先退出去、然後趕快衝進離你最近的戲院,看就對了!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大衛芬奇這次的表現吧。
這部份當然是我個人的主觀意識啦,其實我一直覺得很遺憾,大衛芬奇的作品我最愛的永遠是鬥陣俱樂部,那是我目前人生中最愛的電影第一名,而我之所以愛那部電影,除了劇情、演員等都有著頂級的表現之外,還有一大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衛芬奇在那片影像上的操弄,我愛死了那種火爆瘋狂的剪接,以及彷彿嗑了藥一般的迷幻鏡頭,那種畫面真的會把人深深的吸引進去,我第一次看鬥陣俱樂部時年級還小,好像是國中吧,那時候看的電影多還是主流商業電影,鬥陣俱樂部第一次讓我見識到,原來一部電影可以這樣玩,當時的我是感到非常震撼。而大衛芬奇的另外一部代表作,火線追緝令中也有類似的手法,不過沒玩那麼瘋就是了。
我想這跟大衛芬奇是拍攝MV出身的或多或少有些關係,拍MV出身的導演,對於影像的玩弄通常很有一套,像是東尼史考特、柴克史奈德、丹尼鮑伊、麥可貝以及馬克偉伯等人,他們的電影光是在畫面上就已經有著十足的個人風格,而因為火線追緝令跟鬥陣俱樂部正好是我最早接觸到的大衛芬奇作品,所以我一直也以為,那樣的影像風格,就是大衛芬奇的個人印記。而我確實非常喜愛那樣的風格。
可惜的是,除了那兩部以外,大衛芬奇其他的電影,就見不到這樣的風格了。相比於上述其他的導演,通樣是拍MV起家的大衛芬奇對於影像上的風格好像比較沒有那麼執著,尤其近年來,他的幾部電影在最表面的風格上面都沒有那麼突出,當然這樣的風格並不適用於每部電影,像是索命黃道帶跟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就不適合。不過有社群網戰跟龍紋身的女孩很明顯可以套用這樣的風格,大衛芬奇卻依然沒有使用。這片也很適合,但是,也沒有。
我不確定是以後還是會有機會看到那樣的風格重現,還是真的就是大衛芬奇不想用了。如果是後者的話,我會蠻難過的。或許對於導演來說,這算是一種成長的痕跡,我們無法否認的是,近年來大衛芬奇的幾部電影,他不斷地在挑戰自己的敘事能力,從索命黃道帶開始,除了社群網戰以外,幾乎每部電影都動輒兩個半小時以上,而且都是劇情電影,沒有高超的敘事能力觀眾是很容易分神的。而大衛芬奇的說故事技巧也是真的越來越成熟幹練,不管是怎麼樣的故事到了他的手上,時間從來就不會是問題,看電影的時候完全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這片就是這樣,片長兩個半小時,時間過超快,雙主線敘事以及交錯的時間線逼人一定要專心看,流暢的剪接加上高明的配樂使用,好幾幕明明就只是簡單的文戲卻還是可以把人壓得喘不過氣。處處是轉折,這片可不是那種被爆了一個雷就可以不用看了的電影,梗很多,不只一個的。我看之前就有被爆了一個關鍵雷,我原本以為我已經知道結局了,沒想到我知道的只是電影一半的劇情而已。剩下的劇情發展依然是峰迴路轉,猜不透的。
不過,我想成熟的代價或許就是變得保守。大衛芬奇早期那種叛逆味十足的影像已經看不到了。我希望他並不是完全捨棄這樣的拍攝手法,而只是在等待合適的時機拿出來用而已。因為我真的真的很希望,能夠在大螢幕上看到那樣的風格再現。
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叫Gone Girl,直接翻譯是消失的女孩,點出了電影的主要故事,男主角要找出他失蹤的妻子。其實我一開始並不太了解為什麼中文片名要翻成控制,看完之後才了解這翻譯確實不錯,比起英文片名,更直指了電影的核心。不過就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在片名直接爆雷就是了。恩對,這表示我也要開始爆雷了。前面寫完有雷之後,我已經多寫了一段跟電影劇情無關的東西來當防雷線了,因為我知道總有人會在好奇心驅使之下想要繼續往下看,好了,真的到此為止了,還沒看過的,快點離開這篇文章、然後去看這片。
控制這個片名取的很高明,有兩層意義,明指女主角對男主角的控制,暗指媒體對大眾的控制,我先來聊聊後者吧。
「他們討厭我,他們喜歡我;他們恨我,然後他們愛我。」這是電影當中,男主角的一段口白,這句話也很明確的描寫出了,媒體對於大眾的影響力。媒體被稱為第四權,他們讓觀眾有知的權利,但是他們讓觀眾知道的東西,真的是真相嗎?喜劇電影螢幕大角頭二裡有一段這樣的劇情,主角們在討論如何提升收視率,主角最後說了一句話:「我們不要讓觀眾知道他們該知道的,而是讓他們看他們想看的。」最後他們就真的靠著這招贏得了廣大的收視率,這樣的段落放在喜劇片裡面看起來像個笑點,但其實現實又何嘗不是如此?媒體為了博得收視率,大量的報導腥羶色的新聞,在真相未明之前,又常常用聳動的標題來吸引觀眾。「老婆失蹤」跟「殺妻滅屍」哪一個標題聽起來比較厲害?當然是後者啊,噬血的不只是媒體,觀眾也同樣噬血。沒有凶器、沒有屍體、沒有真相,管他的,反正觀眾愛看,先寫在說!
而在網路發達的現在,多數網民雖然沒有受過專業的媒體訓練,但反而他們才成為了最有影響力的傳播媒體。在網路上發言不用負責任,所以他們可以盡情的講他們想講的,他們喜歡未審先判、找不到兇手他們就自己製造出一個兇手。而多數的觀眾就這樣被牽著走了。像電影中的男主角就遇到了一個這樣的情況,根本沒有任何直接證據,媒體就先把它給包裝成了殺妻兇手,而群眾也就這樣相信了。媒體控制著大眾,他們將多數人的意見引導到他們希望發展的方向。「能請你笑一個嗎?」記者這樣要求男主角,他照做了,過一段時間後我們就在新聞上看到了「他在失蹤的妻子相片旁仍然可以露出笑容」這樣充滿臆測與暗示的文字。而電影後半段安排了一位擅長媒體操弄的律師來幫男主角翻案的劇情更是一絕,幫男主角重新打扮包裝,叫他在電視上掉幾滴眼淚,大家就又傻傻的相信他了。
我們在網路上、在電視上看到的,永遠都是片面的真相。我們都被操控著。
而女主角對男主角的控制,則是這片的主幹。大家看完後都說這片是對男生而言最恐怖的電影,網路上可以看到最多人說出的感想是「看完之後不敢結婚了。」我在這裡才不要說這句話哩,一個連女朋友都交不到的人,哪有資格講什麼結婚這種話?
我覺得這部電影,跟大衛芬奇的前作龍紋身的女孩一樣,帶些反沙文主義的味道在其中。其實我們一路翻出大衛芬奇的導演紀錄來看,可以發現他的作品中,女性角色一直都很不簡單。除了索命黃道帶跟致命遊戲這兩部是以男性為主體之外,舉凡異形三、戰慄空間跟龍紋身的女孩,女性都強勢過男性的角色;鬥陣俱樂部、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中,女主角在電影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就連女主角戲份並不多的火線追緝令跟社群網站,女性角色也是推動劇情前進與邁向高潮的關鍵。我們不妨可以說,大衛芬奇的電影,總帶了些女性主義的色彩在其中。
女主角控制男主角的計謀高明之處,在於她並不像是一般我們所想像中的女性用計會使出的技巧,她不靠肉體,也不用美貌,她完全是靠腦袋在完成這個陰謀。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次計謀的完成,與她的性別並沒有直接關係,同樣的手法,男生完全也可以辦到。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男性確實是比較直來直往的單純生物,在鬥心機上,男性往往鬥不贏女性。在兩性的戰爭中,女性是絕對不容被小看的,除了體力以外,說真的,我認為男性是絕對討不到便宜的。
或許在傳統的價值觀上面來看,男性在各方面總是比較佔優勢。但是其實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自然界早已暗示了,女性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除了人類以外,多數的動物都以雌性生物為強勢的一方,多少雄性生物會在求偶季節為了一隻雌性而打起架來,多少雄性生物在交配完之後成了雌性生物口中的養分?我不喜歡去強調女權,因為我總認為,在女生高喊著女權意識的同時,其實就代表了她們已經自動將自己歸類在弱勢的那方了。這個世界上,男人從來就不會是強勢,女生也絕對不會是弱勢。至少,我是這麼相信著。
而我並不認為這部電影不適合情侶與夫妻去看。對於一個男人而言,本片乍看之下可能是一部很恐怖的電影。但我想,它其實是用了一種反面的手法來描寫了兩性的相處之道。甚至,不只是兩性,只要與人相處,這樣的狀況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我們偶爾都會希望能夠控制所有的條件,對方的反應以及對方的一切,我們都希望能夠掌控,我們都幻想過一個符合一切條件的完美情人或是完美的朋友。但事實是,這種人不可能存在。我們不可能控制一切,對方也絕對不會乖乖的受你控制。這部電影就拍出了,夫妻相處之道中的負面例子。婚姻是不是就是謊言、就是墳墓?我想這部電影的劇情還是有些誇大其辭。婚姻可能沒有童話中所描寫的那麼夢幻浪漫,但也絕非這部電影中所描寫的那麼驚悚駭人。我反而覺得,這部電影特別適合夫妻和情侶去看,這部電影不是要教你如何控制另一半,如果這部電影的內容看完後你會覺得害怕,如果你不想要未來的婚姻生活變成那樣虛有其表,那麼你看完這部電影後要學會的是,不要這麼做。
這種電影好看的地方,永遠是計畫與執行的過程。女主角的計畫雖然縝密而看起來毫無破綻。但是執行跟計畫永遠是兩件不一樣的事情,寫在紙上的計畫一向很完美,但是百密必有一疏,現實中的不確定性與可變因子太多,女主角在執行計畫時,還是會出錯,依然會碰壁。而這正是這部電影最精彩的地方,計畫中某環節的失敗並不會有損女主角的魅力,反而讓人覺得她更貼近平凡人,一些電影中的罪犯完美的執行一切計畫總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而這部電影則反而是靠著計畫的失敗更讓人覺得這樣的計畫在現實中或許可能存在。
而電影後半段的發展更讓人覺得,與大衛芬奇的成名作火線追緝令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那片當中,凱文史貝西因為在殺人的過程中因為布萊德彼特的阻撓而打亂的他原本的計畫,但也因此改變計畫的凱文史貝西,也成就了他最後完美的勝利。這片女主角計畫出現意想不到的變數之後,她也立刻做出了反應,讓這部電影在後半段不斷逆轉,一路發展到結局也不禁令人倒抽一口氣。不看到最後,絕對無法猜出這片會如何收尾。
男主角班艾佛列克的演技往往會受到批判,但我還是覺得小班並不是不會演戲,只是他並不是那種什麼角色都能夠演的人。可是如果給他一個適合的角色,他就能夠表現出不錯的演技。
像是這片的男主角就很適合他,其實就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個角色就是小班自己的縮影,他也曾經是媒體追逐不放的對象,他的感情生活也曾經是全世界注目焦點。正因為他曾有過這樣的人生經歷,他可以將自己的個人經驗放進這個角色之中,所以演起這個角色會很得心應手。平時小班的演技最容易被罵的地方就是太平板,但是這部電影就给了他不少表演空間,那種人前人後兩副德性,要演出「一個人在螢幕前演出假假的笑容」那種後設表演,小班其實是掌控的很不錯的。
小班接下來的計畫中最受矚目的我想絕對是演出蝙蝠俠了,雖然很有爭議,而在當初的競爭者名單中,他的確也不是我的蝙蝠俠首選(當時我最希望選上的是喬許布洛林),不過我想還是可以給他一個機會的。
女主角羅莎蒙派克則是一個很大的亮點,最近常常可以在很多大片中看到她的身影,不過大多是花瓶居多。一直沒想到原來她的演技極強,這部電影中她的角色層次很豐富,轉變也很多,不論是一開始甜美迷人的偽裝,之後開始用計後那城府極深的真面目以及後半段開始自導自演綁架戲碼的演技,她不但控制著男主角,她同樣控制著觀眾的目光,一旦她登場,觀眾就無法將目光成她的身上一開,演技表現太精采,最後光是靠著一個眼神就讓人不寒而慄。相信明年奧斯卡的女主角名單上一定能看到她的名字出現。
話說,我之前一直沒有覺得羅莎蒙派克很漂亮,但是這部電影的後半段,我真的覺得她全身染血的樣子美麗性感極了,這是什麼妖術?
還有配角方面,找來了泰勒派瑞跟明年的奧斯卡主持人尼爾派屈克哈里斯,這兩位以往給人的印象比較偏向諧星的演員,前者演出精明律師,製造了不少笑點,稍稍緩和了影片壓迫人心的氛圍,後者則有相當突破性的演出。另外演出主角妹妹的凱利庫恩也很不錯,雖然戲分不算特別多,但是角色情感豐富,其實不輸男女主角,有幾幕跟小班對戲的表現甚至超越了小班不少。
總之,說了這麼多,其實也沒什麼好說的,就是兩個字,必看啦!
帥哥評電影:
導演:10
演員:10
劇情:10
懸疑:9
驚悚: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