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電癮娛樂,重要聯繫 | 合作提案 | 媒體邀約 請來信:movie@droupnir.com

「電影影評」幕後黑手 -【馬拉卡納:里約熱內盧之心】影評 (emple of Emotions:The Maracana Stadium in Rio de Janeiro)

【黑電影】馬拉卡納:里約熱內盧之心。
原文出處:
黑手黨


何時才能再度重生?

  
影片看到一半,想起桃園縣立體育館,那曾經讓桃園人引以為傲的巨蛋。
  
我蠻羨慕巴西人,對於一座體育場有如此深刻的感情與回憶,數十年來,多少狂歡與悲傷在這裡上演,多少人的淚水在這兒詮釋了不同意義,在感情豐沛、熱情奔放的巴西人……應該是說里約人的心目中,這座體育場宛如擁有生命,它陪伴人們幾多晝夜,帶來難以數盡的故事與黃昏。
  
在台灣,我們對水泥建築很難有那樣深刻的體會,更別說對體育競賽場的感情,即便有,頂多也只記得斑駁的牆壁、破舊的廊道還有揮之不去的霉味,舊有的球場如此了,新的場館也只剩下新穎與科技,喔對、最多還有個綠化美名,人們的感情呢?
  
我沒瞧見,你看見了嗎?


  
「馬拉卡納:里約熱內盧之心」(Temple of Emotions:The Maracana Stadium in Rio de Janeiro)從這座六十幾年前建成的老體育場緣由開始說起,但,這部紀錄片不只講球場更迭,更講到身份落差、熱血足球、天主信仰,然後回歸社會現實面。
  
我很訝異在台灣能有一座體育場館孕育出那麼多故事,更佩服導演喬哈德.席克能以現實中馬拉卡納球場的翻修進行一場對巴西人生活與心靈的重建,以及伸入各個角落的觸角。
  
馬拉卡納球場當初是巴西政府為了向國民、也向世界證明巴西已經邁入民主與發展國家之列而建,也確實在初期成為許多民眾下了班的心靈寄託所在,因為在這裡,不管你是什麼階級與身份,幾乎都得擠在一塊兒感受球場上的春風秋露;但漸漸地,球場邊的貧民區卻證明了政府的這個方向有所遺漏,當民生物價愈來愈高、國家經濟愈來愈具競爭,貧富差距也愈來愈大。
  
場館新建後變得更明亮更流線也更舒適了,但,能進場看球的人卻少了,因為場館翻新了、票價拉高了,在貧富差距甚大的巴西,那裡曾是許多市井小民下班丟個銅板就能進去盡情大吼大叫的地方,將來可能只剩下中產階級以上的客群能在裡頭邊吃速食、邊對看不太懂的球賽品頭論足。
  
這畫面會不會成真?蠻有可能,卻又是無法改變的現實。
  
上至政府,可能一開始就不以平民百姓為出發點,著重的只有經濟與資本的豐厚發展,體育場真正該顧及的需求反而被漠視,下到社會底層的民眾認為馬拉卡納已經死了,整修後的這兒再也不是印象中那充滿感情的球場,只是一座曾經是世界最大的鋼筋水泥混合體,拉皮後的體育場嶄新面貌無誤,骨子裡的記憶也彷彿被拉掉了。
  
也許還未到牢獄階段,可對沒錢買票進場看球的球迷來說,困頓於心的糾結,比監牢還難抹滅。
  
巴西足球舉世聞名,對於巴西的貧窮小孩來說,足球依然是翻身的唯一途徑,也是最有可能改善家境的方式,多少知名的巴西足球巨星來自貧民家庭?一位成功翻身的球星背後還有多少等待被發掘的期盼眼神?
  
能在馬拉卡納出賽也許是莫大光榮,可,誰都不會想成為巴博薩那樣的悲情。
  
台灣的足球並不盛行,加上對於足球的熱情也相當有限,我們很難想像一場球賽、或該說一顆進球會使戰功彪炳的強悍門將成為眾矢之的,而且負評如影隨形地跟著他一輩子;但如果,我們把足球換成棒球,把一九五零年的世界盃足球賽換成隨便一場中華隊參與且打到最終決戰的國際比賽,那種懊悔與不甘,台灣人應該就能揣摩。
  
可我們著眼的仍在球賽、而非球場,縱然經歷再多的光榮與失敗,還沒有一座球場能像馬拉卡納那般承載著巴西人們抹之不去的記憶刻痕,雖說是國情不同,依然有一點點的遺憾。
  
不過,近年來的桃園國際棒球場有那麼一點味道,我在期待中。
  
與其說足球是國球,不如說那是巴西人的信仰。
  
篤信天主教的巴西人用戰舞和足球做連結,早先時期的奴隸制度綿延而來的低層文化逐漸變成主流後,那是他們解讀巴西足球可以成為世界強權的原因,那也是一種信仰,信仰上帝的虔誠如同信奉足球的教條,那是揉合心靈與現實間的渠道,更是通往康莊大道的最佳途徑。
  
信仰往往可以帶給人們力量,當遭遇重大挫折時,有信仰的人才能很快克服困境、重新出發,擁有森巴足球的巴西擁有同樣的熱情,以致於他們能將無情的政府、無情的民眾、無情的社會和無情的時光通通歸在一起,即便最後不能再擁有了,還是願意踏進球場,看看這毀掉他們一切的巨大建築。


  
是的,最讓我有感的,是釘子戶的堅持,只是最終也還是毀在冷酷機械手裡。
  
馬拉卡納球場附近有許多貧民區,不同身份的人看待這座重建中的場館就有不一樣的心境。
  
堅守到最後的釘子戶母子和鄰居巴不得一場洪水淹沒整座球場,他們便不會被政府放棄在這個距離場館不遠的舊街;住在村落屋舍裡的南美印第安人只盼望棲身之所能夠保留,讓他們還能透過傳統儀式淨化人心;球場裡工作的工人喜悅地述說每天上下班從山丘看下來的建築多麼偉大,期待這座球場可以重返榮耀;負責構工馬拉卡納的建築師背著萬眾注目戰戰兢兢地重修這座球場,他說這是他從業三十年來最大的挑戰,如果順利完工了,將會是人民的球場再度回歸鎂光燈焦點的時刻。
  
期待與怨懟,強烈衝突的情緒都在場館週遭瀰漫著,我有種不知如何形容的鬱結,沉默比哭泣的感覺更糟,似乎真是這樣。
  
又再想到縣立體育館。
  
一九九三年,桃園縣立體育場館落成啟用,體育館的部份就是我們認知的「桃園巨蛋」,也是台灣第一座大型室內體育場,落成啟用那一年,桃園縣承辦區運會,我曾跟同學們到體育場排演區運進場的看臺字樣,依照指揮更換手中看板的記憶實在是許多學生當年津津樂道的事兒;之後,「桃園巨蛋」也舉辦過多場體育活動、演唱會、展覽,甚至連宗教法會也每年定期在這裡舉行。
  
我曾經以身為桃園人為榮,因為這座體育場館,曾幾何時,這兒的風光不再,本來以為巨蛋蓋起來了,週邊榮景可期了,桃園將會發光發亮,也許是我天真了,二十年過去,「桃園巨蛋」依然佇立在那,只是周圍交通未有多大改善,整體動線還是緩步而已,桃園人或外地人要去巨蛋參加活動仍得接受交通不便與莫名遙遠的疑惑。
  
我突然有個感覺,它像是一尊不會動的神像,靜靜看著週邊更迭,然後用一貫的微笑以對。


  
就像馬拉卡納,走過六十個年頭,它終於獲得重新再造的機會,雖然未必是它所願意,也不一定是週邊居民的共同期盼,甚至,不見得是里約市民乃至巴西人全都樂見的舉措,可對觀光客和外國球迷來說,能在世界盃期間到翻新完成的馬拉卡納球場欣賞一場球賽,此生足矣。
  
來到紀錄片最後,我有些鼻酸,這座宛若里約熱內盧心臟的球場雖然充滿不少爭議,但在翻新落成後,贊成與反對的人多半還是願意進場欣賞熱情激烈的球賽,不管現實如何,這裡還是充滿太多無法割捨的歲月,更有人們殷殷盼望的重生。
  
不敢說是全部,可是,熱情的巴西人等了六十年才等到重新燃起的機會,如果在台灣,總是無法安靜的台灣,會能怎樣去接受或抗爭即將得到與失去的權利?
  
我蠻羨慕巴西人,擁有馬拉卡納球場,這曾經或以後仍將繼續的輝煌,期待台灣、也等待桃園能出現那麼一座足以跨越時空的場館,不僅承載眾人的夢想,更扛起你我敢大聲講出去的榮耀!

-2014桃園國際城市紀錄片影展-


電影名稱:馬拉卡納:里約熱內盧之心(Temple of Emotions:The Maracana Stadium in Rio de Janeiro)
官方網站:http://bwsurvey.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14/ITDF/
影展日期:2014.10.25-26、2014.11.01-02
徵件活動頒獎典禮:2014.12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