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電癮娛樂,重要聯繫 | 合作提案 | 媒體邀約 請來信:movie@droupnir.com

「電影影評」香功堂 -【時尚大師聖羅蘭】影評 (Yves Saint Laurent)

《時尚大師聖羅蘭》:情人的守護者。
原文出處:香功堂!!


傳記電影最難呈現的部份,在於短短兩小時片長中,導演如何取捨主角的一生精華,讓觀眾對傳記人物的生平,或多愛多佩服多讚賞或多恨多怨多討厭一些。

《時尚大師聖羅蘭》片中一舉囊括時尚大師聖羅蘭先生不同時期作品,從迪奧旗下的簡約風格到擷取藝術品裡的靈感,創作出剪裁俐落、線條色彩鮮明的服裝,再到後期樣式更形繁複與不羈的作品;聖羅蘭先生的創作跟他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或說,聖羅蘭的作品反映的正是他內心世界的變化,一個傳統神學院畢業學生踏入繽紛多彩的時尚圈,原本對性愛與同性戀情有所保留,而後慢慢掙脫世俗規矩與規範,人變得大膽,創作態度也就不再守舊,解放與顛覆服裝設計的既定規則;生活即創造,生活即藝術;《時尚大師聖羅蘭》透過塊狀的敘事手法,讓觀眾看見聖羅蘭如何因外在環境與內在心境的變化,一步步修正他觀看自己與觀看世界的方式。



我不是聖羅蘭先生的信徒,也不懂時尚,觀賞《時尚大師聖羅蘭》對我來說有點門檻,相信熟悉聖羅蘭先生作品的影迷朋友,應該會喜歡這部影片更多吧。

《時尚大師聖羅蘭》之於我的意義大概就是「精華摘要」。

透過聖羅蘭先生的愛人與事業夥伴皮埃爾口述,引領觀眾走過幾個關鍵年代,每一段戲就是一個時期與一次成長,如此處理方式,很容易讓觀眾大略了解聖羅蘭的人與作品,例如他對戰爭的恐懼、他對母親未能維護他的同志身分的耿耿於懷、他對朋友與愛人的需求、他對創作以外事務的無法融入等等;然而大塊面切割的敘事手法,也容易讓影片看來顯得呆板,加上本片選擇皮埃爾作為主視角,觀眾只能「聽見」皮埃爾訴說聖羅蘭的故事,卻「無法」真正看見聖羅蘭的內在靈魂與掙扎,所有的淚水、出軌、爭執、吸毒、挫敗、創作不懈等戲碼,都只是旁人(皮埃爾)對聖羅蘭的心情揣測;看完《時尚大師聖羅蘭》,我瞧見了聖羅蘭先生的創作軌跡,但我對他的人依然隔了層紗,看不真切。



我以為皮埃爾才是《時尚大師聖羅蘭》的靈魂人物,他的付出、他的盡心幫助聖羅蘭擴展事業、他的無法接受情人出軌與報復卻又不離不棄地守護身旁的付出等等;嗯,我到底是在看《時尚大師聖羅蘭》或是《時尚大師聖羅蘭的情人》呢?
就當做是《時尚大師聖羅蘭的情人》吧。

影片中,聖羅蘭曾跟皮埃爾訴說自己童年經歷,他因為同志身分遭同學欺負,他的母親知道這件事後,全然忽視兒子受傷的心情,聖羅蘭哭著說:「她(母親)沒有保護我,她沒有保護我。」;皮埃爾安慰著聖羅蘭說會一輩子陪在他的身邊。

皮埃爾信守了他的承諾,伴著聖羅蘭直到過世。

好吧,我們也可以把《時尚大師聖羅蘭》的片名改成《時尚大師聖羅蘭的守護者》。



《時尚大師聖羅蘭》的影像優美、配樂悠揚(Ibrahim Maalouf譜寫的樂章相當優美)、插曲支支動聽;演員部份,飾演聖羅蘭早期摯友薇克特娃的Charlotte Le Bon,扮相美的叫人屏息,可惜Charlotte Le Bon在影片後半段完全神隱,沒有更多的篇幅、飾演聖羅蘭的Pierre Niney,完美詮釋大師的敏感與纖細,最後一場服裝大秀謝幕戲,Pierre Niney的細膩肢體語言有說服我:「他看起來老了,而且高峰期也過去了!」。

最後,特別要提一下飾演皮埃爾的Guillaume Gallienne,前不久才看過這名演員的《媽媽要我愛男人》,他在片中分飾兩角,一個是強勢母親一個是搞不清楚自己性向的陰柔男孩(Guillaume Gallienne憑《媽媽要我愛男人》一片拿下法國凱薩獎最佳男主角獎);觀賞《時尚大師聖羅蘭》時,我幾乎認不出性格強勢的皮埃爾就是《媽媽要我愛男人》裡的陰柔男孩,這說明了Guillaume Gallienne的演技幅度有多寬廣吧!

後話:
我對伸展台表演不太熟悉,想問一下,為何聖羅蘭服裝秀的最後一套壓軸服裝都必須是婚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