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於希望之中──我要去美國
原文出處:橘貓‧夜空
本文含有部份程度之劇透,可能會影響您觀影的樂趣
在一個地方,有四個小夥伴,帶著希望,要去美國。
之後,一個走了,三個小夥伴,帶著些許遺憾,要去美國。
之後,又一個離開,兩個小夥伴,帶著迷惘,要去美國。
最後,剩下一個,他到了美國,但他究竟得到了甚麼呢?
……
《我要去美國》是一部讓人感到非常沉重的電影,原因並不在於導演刻意將電影拍得絕望,而是在於電影中已經平衡了絕望與希望的數值,但是當真相被揭開以後,卻發現了本質上的一切是多麼讓人感到荒唐。
電影描述了四個來自瓜地馬拉的少年少女,決定一起前往美國,他們搭著貨運火車,嘗試穿越美墨邊境,在路途上,他們經歷了人性的殘酷與徬徨,也讓觀眾發現,原來,對某些地方的某些人來說,「成長」這兩個字沒有快樂,而是一條每每觸碰就痛得無可奈何的傷疤。
嚴格說來,本片的導演並沒有刻意放進甚麼太煽情的絕望片段,所以當電影中出現情節上的轉折,其實對觀眾來說與其是一種震撼,不如說是一種無奈吧。《我要去美國》最讓人傷感的就是,你其實很清楚這一切都是確實發生的,無關甚麼電影情節的峰迴路轉,而是一件件血淋淋的慘案,不斷發生不斷輪迴,而銀幕上出現的故事不過就是醜陋現實的冰山一角罷了。
電影中,美國夢似乎是促使少年少女們前往異地的最大動力,期待那裡會有不一樣的工作機會,會有功成名就的可能,會是一個「好地方」……但真正到了之後,卻發現美國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這又是為甚麼呢?
我想起小時候曾經因為想吃冰,跑去跟爸爸媽媽吵鬧要求,最後雖然盧到了吃冰的機會,但搞得很不愉快,吃也吃得不盡興。那時候就會想:奇怪?怎麼覺得沒想像中好吃呢?事實上,冰只是同一碗,味道沒有變,但過程中失去了太多,讓結果的優點也顯得麻木了。當過程中的損失遠超過想在結果追求的利益時,這注定只是一場失敗的冒險,但現實無情的是,沒有嚐過失去的痛楚之前,沒有人能認清所謂的美夢不過是片幻影。
《我要去美國》的觀點細膩、影像優美、音樂動人,但是藏在其背後的卻是躲也躲不掉的現實悲劇。
朝思暮想的天堂,不過是另一個地獄,世界上最諷刺的事,莫過於付出了一切,卻只換到四個字:
「你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