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電癮娛樂,重要聯繫 | 合作提案 | 媒體邀約 請來信:movie@droupnir.com

「電影影評」香功堂 -【去年在馬倫巴】影評 (Last Year at Marienbad)

《去年在馬倫巴》:我們都在異空間迷了路。
原文出處:香功堂!!


府中15播映亞倫雷奈(Alain Renais)導演的《去年在馬倫巴》,由於李幼鸚鵡鵪鶉先生多次在文章中推崇該片,遂趁此機會趕忙補看電影,一看驚為天人,一部1961年的作品,剪接之凌厲與巧妙,每每讓我內心擊掌叫好,相較於後輩作品,如大衛林區導演的《穆荷蘭大道》或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全面啟動》或今敏導演的《藍色恐懼》,《去年在馬倫巴》不但不顯老態,反在形式與表現手法上,更形繁複與完美。

《去年在馬倫巴》從男人與女人呢喃反覆的話語揭開影片序幕,鏡頭穿梭在奢華飯店內外,慢慢搖轉到舞台上的演員與舞台下的觀眾,生活與戲劇、虛構與現實至此難分彼此,而後一名男子跟一名女子說妳不認識我了嗎?去年此時我們曾見過面,或許在馬倫巴或許在某座花園,妳忘記了嗎?女子跟男子說你記錯了,可是她一邊聽著男子講述的故事,一邊回憶起過往,彷彿自己真見過他,但為何她不記得他?是刻意遺忘、是回憶錯亂、或是裝傻迴避,以免傷了丈夫的心?



觀賞《去年在馬倫巴》時,腦袋瓜不斷閃現錯視的無限輪迴樓梯畫面,導演利用剪接將不同服裝、相同台詞、一再反覆的相似也相異場景給串連在一起,造成劇中人物困在某個奇異時間與空間的錯覺,彷彿多個平行時空並存,觀眾一邊推敲女子和男子的對話真偽,一邊思考兩人提出的各種結局或許都是虛構也或許都真實存在過:女子身亡、男子身亡、女子和男子一起離開、女子和丈夫繼續相守等等。

時間和空間就像那座輪迴階梯,走了一圈又回到圓點,結束之後又是開始,永遠無法產生一個確定答案,而片中的角色們在下榻的飯店大廳、長廊與法式古典花園裡繞圈圈,以為只要耐心走下去就能找到出口(真相),渾然不覺自己早被鎖入密閉時空(時間空間)中,分不出舞台上下、虛實真假、現在過去、記憶現實的差異。



《去年在馬倫巴》的形式大膽而精妙,影片隨意擷取任一片段來看都有意思。

以片中的鏡子為例,鏡子映照著劇中人物,鏡子內外,暗示著角色們難分虛實的狀態;而女子臥房內的梳妝台上有三面連鏡,每個鏡面各自折射出女子不同角度的臉龐,既是隱喻她困惑於男子和丈夫的話語何者為真?也可解釋成女主角心猿意馬,不確定哪個境面反射出來的倒影才是她真正想要成為的人物或亟欲走向的結果。

解讀的曖昧性,也可見於片中一尊面對花園的男女雕像,男子說雕像中的男性角色在保護他的女伴,女子則說雕像中的女性在告訴愛人前方景緻的美好,不同的解讀,說著兩人「觀點/心境」的差異,雕像不變(既定結局),因著觀者不同而改變其意義(多樣結局),一如電影和觀眾的關係,電影不變(既定結局),卻因觀眾不同而對影片產生多種不同解釋,至於誰的解讀才正確?沒個定數,也永遠不會有定數(就連導演都無法定案)。

如此看來,我們(觀眾)都被困在《去年在馬倫巴》的迷宮中,以為答案就在前方,卻永遠碰不著也見不到盡頭。



《去年在馬倫巴》的剪接相當出色,往往攝影機只是進出一面鏡子、一張圖片、或環視室內空間一圈後,時間和人物都換了樣貌,導演利用空間、聲音、服裝等細部變化,打破(挑戰)觀眾對空間和時間的想像;另外,《去年在馬倫巴》裡的演員們,動與不動也有意思,「動」,是探索是改變是挖掘,「不動」,是裹足不前是困境也是時間被凝聚(暫停)在銀幕上,成了如畫作般的藝術品。

我從不認為自己喜歡手法太過前衛的電影作品,但我沒料到會被《去年在馬倫巴》給震的五體投地,希望這部經典之作日後可以重上院線(金馬奇幻影展有放過嗎?),如此別緻的作品,一定要在大銀幕上多看幾次才過癮。



神奇的畫面,人的影子拉的老長,樹卻沒有陰影!

後話:
看完《去年在馬倫巴》後,朋友問我:「我看不懂這片,你有看懂嗎?」
嗯,不管是《去年在馬倫巴》或《2001太空漫遊》,我都不認為「看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哩,反而是能不能樂在其中、享受腦袋瓜思緒不斷推翻又重建的過程比較重要。
我不會說自己看懂《去年在馬倫巴》,但我「看得痛快又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