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的故事》:不知該往何處去...。
原文出處:香功堂!!
在「台灣電影的微光和志氣」(這名字會不會太有氣質了點?)影展看了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和張毅導演合作的四段式電影《光陰的故事》,看完影片後,忍不住感嘆的說:「果真是光陰的故事啊!」,影片中的台北還沒有超高101大樓、沒有統一的計程車顏色、演員們都還講著超標準國語、電影的幕前與幕後主角導演們已不再青春洋溢,其中楊德昌導演和李國修先生還早一步離開我們....。
《光陰的故事》的四則短片分別是《小龍頭》、《指望》、《跳蛙》和《報上名來》,依次來看,剛好是由小到大的不同階段成長故事(國小、高中、大學、社會人);特別喜歡其中兩則短片。
一部是楊德昌導演的《指望》,藉主角小芬(石安妮飾演)學騎腳踏車、對自己的身體與男孩肉體的好奇、初經的慌張、情竇初開的甜與澀等看似零碎的成長日記,漸次拼組成一首女孩青春成長詩。
我非常喜歡《指望》開場時,小芬面對鏡頭的臉龐,既羞澀也徬徨,一個表情,就是一個時間印記(再也回不去的純真);影片後段,小芬因失戀而心情不好,獨自走在街上,剛學會騎腳踏車的同學小華從她前方騎了過來,他對小芬說:「我完全是自己一個人摸著學會。」,兩人講完話後,小華騎車離去卻在不遠處摔了一跤,小芬趕緊去扶小華,他不禁苦笑著說:「本來想說學會騎腳踏車後,要去哪都很方便,可是現在會騎了,反而不知道該去哪。」
小華的話語,在小芬心口化成層層漣漪,激盪而出。
我們若把「學騎腳踏車」換成「長大」一詞,再回頭重讀那兩段台詞。
「我完全是自己一個人摸著長大。」(小芬在單親家庭長大,母親和姐姐對她的外在與內在改變皆渾然不覺。)
「本來想說長大之後,要去哪(談戀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很方便,可是現在長大了,反而不知道該去哪。」
青春的躁動與興奮與挫折與茫然,就在這幾句台詞中輕易發酵出來。很美,也很痛。
另一部喜歡的短片是張毅導演的《報上名來》,我看過張毅導演的《我這樣過了一生》,細膩書寫女性的付出與犧牲,相較於《我這樣過了一生》的抒情節奏,張艾嘉和李立群主演的《報上名來》完全展現導演幽默可愛的一面,故事敘述一對年輕夫婦剛遷入新居,妻子一早出門上班,無業丈夫穿著內褲披著一條大浴巾便下樓拿早報,哪知報紙還沒拿到,樓上大門就被熱心的鄰居小孩給關了起來,為了返家,不得不在大街上裸身奔走....。
《報上名來》有很多有意思的切入點:一,一格格的公寓大樓,記錄當時台灣都市生活的居住形態轉變;二,妻子上班養家,述說現代職業婦女的崛起;三,妻子第一天上班卻忘了帶證件,她跟公司大樓警衛交涉,希望對方可以讓她上樓或請他跟老闆連絡,警衛不斷推托,既不處理(不願意打電話交涉)也不妥協(不知變通)的態度,說是遵守規定還是那個時期的人們只懂服從不懂變通?
四,妻子返家拿證件時與計程車司機發生爭執,以及丈夫為能返家跟不同鄰居產生的種種誤會,都點出人際相處的疏離與冷漠與欠缺同理心;五,這則喜劇短片很有「都市傳奇 Urban legend」的味道,賣的正是人們的隱私被迫展露在外人眼前的心理恐懼。
最後,本片的配樂竟是杜可風先生,好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