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電癮娛樂,重要聯繫 | 合作提案 | 媒體邀約 請來信:movie@droupnir.com

「電影影評」香功堂 -【琳老師卡好】影評 (The English Teacher)

《琳老師卡好》:生活不該只有一種既定結局。
原文出處: 香功堂!!



年過40的文學老師琳達有著平凡人生,課堂時間教導學子們如何親近與擁抱文學,課餘時間則窩在家裡閱讀經典名著與觀賞經典文學改編的電影;然而琳達的平凡人生在遇到懷才不遇的畢業學生傑森後,很快掀起波瀾;琳達非常欣賞傑森的劇作「蟲繭」,盼能將其搬上學校畢業公演舞台,她先邀請戲劇系老師卡爾擔任導演,後跟校長提案以獲得製作資金;校長質疑「蟲繭」的內容太灰暗與暴力,自殺結局可能會讓保守派家長感到不舒服與憤怒;卡爾在沒取得作者同意前,信口開河的說:「結局我會改掉,這樣沒問題了吧」;琳達急著跟卡爾說:「結局很重要,怎麼能抽掉?」,卡爾安慰她說:「別擔心,我只是說說,結局不會更動」!


「蟲繭」很快進入製作期,參與製作的傑森跟琳達朝夕相處一段時日後,兩人動了情,發生性關係;琳達即時冷靜下來,她告訴傑森:「我們這樣不對,你要專心在戲劇製作上」,傑森說:「當然沒問題,我們繼續保持朋友關係吧」;未久,傑森和戲劇社的美麗女學妹荷莉越走越近,感情迅速增溫,這段青春戀曲看在琳達眼中格外刺眼,她試圖阻止兩人進一步發展,卻在一場與傑森的爭執後產生連動反應,所有的謊言與虛偽順序遭到揭穿,琳達該如何面對他人異樣眼光和接踵而來的難題與壓力........。


上一篇文章《身為人母》裡,我如此寫道:


「《身為人母》跟《口白人生》一樣,都有個說書人角色貫穿全片,看似有人正在講述童話故事,其實講的是再現實不過的人生徬徨;說書人全觀主角的人生故事,準確預測慾望與厄運與悲劇的開始與結束,宛如上帝;忍不住要想,假如我是導演,我會怎麼改編這個劇本?
我想我會保留說書人的角色吧。


影片前半場,說書人的旁白和電影發生的種種情節,完全吻合;後半段開始出現衝突,說書人說一,主角們卻做出另種選擇,我想呈現一個絕對正面樂觀或絕對負面悲觀的態度,說明人可以從某個「命定/被操控」的命運中,走出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想呈現人的不可預測性,即便是上帝(說書人)也猜不透自由意志者的下一步」。


世間事就這麼巧,同樣有著說書人(旁白)貫穿全片的《琳老師卡好》,後半段的處理方式剛好吻合我對《身為人母》一片的期望,旁白說左,主角們就往右走;不同的是,《琳老師卡好》的旁白角色,與其說是上帝,不如說是假道學的權威角色(隱性的校長/老師/父母等化身),嘴說「關心」以控制他人的一舉一動,實際是自卑心作祟,不敢承認自己的渴望與膽怯,才用卑鄙手段拖著年輕人跟著一起「甘於平凡」。


《琳老師卡好》的精彩在嘲諷教育者的虛偽,校長要求改掉灰暗結局,避免引起爭議的苟且心態、戲劇系老師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剝削、琳達因為愛不到人便從中搞破壞的自私等等,每個應該成為模範與榜樣的教育菁英都在說謊與利用與壓迫他人,莫怪學生們有樣學樣,耍手段、說謊、亂放話,上樑不正,下樑當然歪。





《琳老師卡好》在爛番茄和IMDB的評分都不高,但我挺喜歡這部影片。


原因一,我喜歡本片的演員,討喜討喜討喜。


Julianne Moore太適合演出寂寞芳心的中年女性角色,不管是《性福拉警報》或《遠離天堂》或《熟男型不型》,皆有精彩而適切的表演;琳達一角在Julianne Moore的詮釋下,無論多麼可悲與可鄙,尚能透露出讓人心疼的氣質,她對文學的過度熱愛、她的分不清現實人生與虛假故事、她的自傲與脆弱、她的挫敗與成長等,每個轉折都有令人信服的演出。


我對飾演戲劇社指導老師卡爾的Nathan Lane一直頗有好感,儘管他的表演方式千篇一律,娘娘腔+尖叫+極度戲劇化的口條等;我發現一部電影若只有Nathan Lane一個人用這樣誇張的方式表演,那麼他的存在會變得很好笑,如果一部電影的演員全部都跟他一樣「演很大」,那麼這部影片會是災難;《琳老師卡好》是前者,《金牌製作人》則是後者。


知名歌手菲爾柯林斯的女兒Lily Collins在《琳老師卡好》演出美麗的戲劇社女學生荷莉,她的銀幕氣質會讓我想起《成名在望》時期的Kate Hudson,清新脫俗;可惜連著看了Lily Collins演出的《魔鏡魔鏡》、《天使聖物:骸骨之城》和《琳老師卡好》,始終覺得這個女演員欠缺一部奠定其「銀幕形象」的作品,一如《麻雀變鳳凰》之於鳳凰女、一如《當哈利碰上莎莉》之於梅格萊恩、一如《穿著Prada的惡魔》之於安海瑟威(別跟我說是《麻雀變公主》,我會翻臉!)等。


原因二,一部電影推出後,有人喜歡有人討厭,喜歡的人或許在影片的某個人物或某個段落找到共鳴,討厭的人或許在影片的某個人物或某個橋段找到開罵的理由。


(底下有關鍵劇情喔)





我喜歡《琳老師卡好》,因為我喜歡琳達這個角色的書寫。


琳達這名角色很不討喜,她虛偽、假道學、自命清高又觀念迂腐,集所有討人厭特質於一身;但她很真實,像是生活周遭隨處可見的人,明明渴望卻裝不屑、明明忌妒卻裝大方、明明自私卻裝「我都是為你/妳好」;這類角色通常會讓我一路厭惡到底,但是《琳老師卡好》卻在琳達受盡屈辱後,讓她從一個旁觀者(老師/讀者),慢慢變成小說人物(生活跟小說混在一起,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最後變成主導者(改寫「蟲繭」結局,也進一步改寫了自己的生活)。


《琳老師卡好》的結局下的微妙,琳達在經歷一連串脫軌事件後,教學方法有了改變。
影片開場,一名學生質疑《雙城記》結局,提問:「除了自殺,難道不能有其他的結局嗎?」,琳達反駁學生說:「唯有自殺才能凸顯主角無私奉獻的愛」;影片尾聲,琳達跟學生說:「這次的回家作業是幫《雙城記》改寫結局」。
琳達面對經典文學的兩樣反應,正說明其心境的逐漸廣闊。


琳達原是遵循傳統的人,不質疑不提問,經典(權威)說一是一,不加思索其他的可能性,她將這套觀念傳授給下一代,等同於限制/壓縮年輕人的發展性和多元性;後來琳達要求學生改寫經典名著結局,便有破除規範活出自我的意義,每個人都有資格撰寫屬於自己生活故事的權利,而人生故事不該只有一個「既定」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