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信仰,關於愛──為巴比祈禱
原文出處: 橘貓 - 夜空
本文含有完整劇情透露,正式觀影前請勿瀏覽此文。
在我的認知中,電影,有分成很多種。它們各自有不同的影像表達方式,各有不同的意念傳達。不管是單純想說故事的電影、或是記錄事實的電影、甚至是單純為了傳達理念而去堆砌影像的電影,都包含了創作者本身的理想,他們的熱情,他們想說的話──不論他們想要說的是甚麼,甚至不想說甚麼。
對於《為巴比祈禱》,在觀賞途中,我認定它是一部「灌輸想法」的電影。這樣的形容並非貶義,只是它們皆有一個強烈的預設立場,然後開始藉由故事來去表達它想要向觀眾宣傳的思想。這樣的電影或許煽情,或許悲悽,甚至激勵人心。在我看來,電影甚至有時候會否定持另外一方的立場的意見,並加強他們可憎的形象,所以在接受電影的訊息時自然也得要跳脫框架去思考,真實的情況是否真的如電影所言。因為,就我看來,一個人如果有辦法讓你相信上帝,他自然也有辦法讓你相信魔鬼,所以,在相信一件事之前,最好先搞清楚藏在那些情緒語言後頭的東西到底是神是鬼。
而雖然我觀賞電影向來抱持上述的態度,但這次看完《為巴比祈禱》,我或許不得不承認自己心中確實是討厭以宗教思想打壓他人的族群。但這種討厭並不完全根屬於希望停止打壓同性戀的想法,這種討厭更對應我所反感的曲解──假神之名,行對抗異己之實。
在《為巴比祈禱》中,曾對「神的訊息」與「人與詮釋」之間進行詮釋,而因應劇情順利,我對這層思考模式的想法將留到此篇文章的後半部來講。在這邊,我想先說說自己對於《為巴比祈禱》的故事本身的看法。
《為巴比祈禱》使用倒敘法來開場,比對母親的虔誠與巴比的徬徨,並用熄滅的燈炮暗示巴比人生的末路。短促的開頭結束後,即接到了數年前的家庭生日派對中,比對開頭的晦暗和此處的歡樂氣氛,不禁讓人對中間的過程產生好奇。
故事從少年巴比葛瑞斯出發,他有漂亮的女友、親近的家庭關係、優良的人際關係,甚至是一顆關懷別人的善心。但這樣一個完美的男孩,卻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煩惱:在他心底,他掩蓋不住自己對於性向的質疑。
本片前段的故事進展速度有些過快,先是巴比與女友分手、向兄長自白、與家人越來越疏遠的相處模式、禁不住誘惑進入同志酒吧……這些堪稱重要的轉折,都在電影前半段快速的推進,有一部份的原因應該是因為本片的重點並不放在巴比身上,巴比是個引子,我們由巴比的死亡,來看到巴比母親的轉變,進而接觸到每個人心底最脆弱的那個部份。
巴比的同性戀問題,其實也可視為一種轉化過後的少年煩惱。是的,每個青少年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年輕人自己的困擾,因為這些問題開始跟家人產生爭執、原本親近的家庭關係開始逐步疏遠……等等,而這個部份也可以從巴比與父親的爭論來看出端倪,他想要當作家,而父親卻認為那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於是,巴比在父母雙方身上其實都遇到了想法不同而導致的溝通問題,雖然我們可以輕易的看出兩者是有程度上的不同的。
電影進行途中,巴比與母親一次嚴重的爭執,發生在巴比兩個朋友變裝來訪的過程。這邊我想應該有人完全摸不著頭緒,必須解釋一下,巴比的兩個朋友其實不是變態。巴比提到他們要去觀賞電影《洛基恐怖秀》,《洛基恐怖秀》是美國著名的cult電影經典作,其離經叛道的電影風格,被無數影迷奉為地下電影的經典,而變裝觀看本片更是一種有趣的狂歡場文化。時至今日,臺灣也在每年春季舉辦的金馬奇幻影展,引進了這種歡樂的「變裝看電影」的狂歡電影場模式,甚至電影進行到一半還會有工作人員跟著變裝進場、唱唱跳跳,十分有趣。不過從這個部份,我們也可以看出巴比母親對特殊文化的接受度低,限制住巴比母親的並非完全是聖經的教義,更是她本身保守的思想所致。
電影中段,巴比自殺。其實我個人對這邊的轉折不甚滿意,巴比雖然精神狀況不佳,前段其實也描述過巴比對生命的態度。但是這邊的轉折應該是全劇最為重要的部份,電影本身對此部份的描寫卻總讓我覺得有些不流暢,甚至事後,巴比男友與表姊跟巴比母親理所當然的關係絕裂,而絕裂後此兩個角色就此退場,也讓我感覺有些空虛,畢竟巴比男友在巴比的人生中應該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對細節解釋的不盡完全成了《為巴比祈禱》在我心中的一大缺憾。
巴比自殺後,電影的視角轉向母親。巴比的死迫使她走上思考的路途,她期望藉由「找到答案」的過程來解放深藏在自己心中對巴比的愧疚。而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其討論到了「神的原意」這個話題。
電影中有一個概念是我特別欣賞的:「神指引世人方向,但能夠詮釋神的教義的,皆是凡人。」於是,不管是同意同性戀的,或反對同性戀的,其實都是依據自身的道德判斷,在聖經上找到能佐證自己說法的解釋層面。
對於信仰,我向來相信神是存在的。但是神究竟存在於何方,像是可以回答出這問題般,我認為答案在人們的心中,那一絲絲的微弱神性。追隨自己心中的聲音時,即不自主的在腦海中勾勒出了「比人類高層級的某事物」之形象。我向來認為每人心中皆應有信仰,但這信仰不一定是只針對上帝、只針對神佛,而泛指所有願意為其奮不顧身的價值,在我的定義中,無神論者心中亦有信仰,只差在方向的不同。
回到電影本身,其對信仰的思辯讓我欣賞。但其針對一些感情的處理上我認為有些許瑕疵,情感的渲染絕對成功,但無奈就是剪輯得有些倉促,像是一滴墨點在紙上,尚未渲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不是不好,就是可惜了點。
很妙的是,雖然《為巴比祈禱》的議題談的是同性戀,但我並沒有把焦點放在同性戀身上。在觀影的途中,我看到的盡是不同於電影劇情本身的事物,這種微妙的差異,或許也是我如此鐘愛電影的原因。而再進一步,我卻能如此真摯的穿過影像,看見那個把自己的理想與價值刻印在影像上的創作者身影。
「人們將他們的歷史、信仰、態度、慾望和夢想,銘記在他們創造的影像裡。」
正因如此,這路我不曾走偏。
個人喜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