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兆:你看到的是哪一款凶兆?
原文出處: MOVIE BOULEVARD
好啦,我承認我的標題小淘氣了一下,但是還蠻符合整部電影的內容的。話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鬼怪驚悚類型的電影來到了台灣片名就會變成了諧音雙關讓人想入非非的害羞窘境,隨便列舉一下好了,《陰地》、《鬼機NO.8》、《超級8》、《黑蘭嬌》(咦?後面兩部不是鬼片啊?)這些片名似乎慢慢在改寫台灣片名翻譯史的新頁,現在連《凶兆》都有了,以後看看要不要取個《三更陰驚》、《陰錨》、《驚異》之類的(我覺得我再寫下去就有人要找警衛來把我趕走了),這種片名光是找朋友看就很奇怪了,試想如果是男生找人看:「欸!你要不要看《凶兆》?」「X的,你有穿喔!」,怪彆扭的,女生找人看:「欸!你要不要看《凶兆》?」「這樣好嗎?(假裝害羞)」,也挺尷尬的,更遑論是興高采烈的到了電影院,站在售票員面前,「我要看《凶兆》」短短五個字,是要怎麼啟齒咧!不過這種羞人的事情,我做了,而且比起上次講出《陰地》時不小心噗哧一笑的狀況,這次講出《凶兆》,我很嚴肅!(但是售票員笑了。)
我今天好像不小心聊開了,趕快進入正題,《凶兆》(Sinister, 2012)是《當地球停止轉動》(The Day When The Earth Stood Still, 2008)導演史考特德瑞森(Scott Derrickson)最新力作,同時也是本片的編劇,這位導演的上一部驚悚恐怖片是《驅魔》(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2005),所以恐不恐怖,有看過《驅魔》的人大概就有一點心理準備。本片主角是好久不見的伊森霍克,說到伊森霍克就想起了他和茱莉蝶兒的經典愛情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和《愛在日落巴黎時》,聽說這個系列正在拍攝第三集,非常令人期待啊!在看到第三集之前,可以先看《凶兆》裡的伊森霍克,不過他在電影裡變的好老喔,歲月果然是最殘忍的武器,但是片中看著他嚇到尖叫,其實還蠻可愛的。
儘管有著很讓人害羞的片名,這部電影一點都不客氣的嚇死人,《凶兆》在一開場,就開宗明義的給你看了一段影片,告訴你電影就從這一連串神秘凶兆開始,然後故事當然要有個受害的家庭,就是伊森霍克一家人,搬了新的家,突然間在新家的閣樓裡發現了一箱奇怪的盒子,盒子裡有一捲捲的膠卷,是一段段各式各樣詭異凶兆的影片,訴說著一樁樁恐怖的謀殺事件,但是誰下的毒手,不得而知。擔任作家的伊森霍克,因為想要寫出一本驚天動地的經典小說,於是開始追查神秘膠卷背後隱藏的故事。
乍看之下,搬新家、作家、撞鬼,似乎是很老套的元素,但是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就中了電影的詭計(所以是隱形凶兆來著),因為在前半段不慍不火的鋪陳當中,乍看之下是毫無驚人或是特殊之處,但是如果很仔細的觀賞,可以看到很多小細節都令人發毛,我就不多提,親自觀賞電影的時候再去感受那種發毛的程度。正當你以為這部電影的調性就是如此時,進入中段,嚇人的元素開始轉換,不再陪你玩一些「米奇在哪裡」的小把戲,開始在音效、視覺上提升嚇人的效果,隨著主角探求真相的過程,冷不防的就給你嚇個幾招,一般恐怖片可能音樂嘎然而止就是嚇人的時刻,但是這部片不是,音樂邊徐徐的播放,嚇你的照常嚇你,根本毫無心理準備,我就因為這樣嚇到叫了幾聲。電影中我很喜歡一個配樂,就是會有個很奇怪的人聲在數著1,2,3,4的,然後搭配著敲擊而未有調子的節奏,即使只有音樂,也足以令人心驚膽顫,更何況是加上影片的加倍效果。
不過呢,我覺得片中有幾個幕,雖然看起來很有氣氛,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有一點好笑,就不舉例了,我猜應該有人看到後段會跟我有一樣的感覺。不過這一切都無傷大雅,我覺得《凶兆》這部電影,即使導演很精心的避開了過於血腥的鏡頭,也沒有太過灑狗血的劇情,但是留給人的後勁是非常強烈的,尤其是這種融合了一點點鬼怪和傳說的故事情節,就好像《七夜怪談》那時看到錄影帶和電話都有一點害怕的感覺,讓觀眾覺得在現實生活有發生的可能性,就會讓人提心吊膽,《凶兆》就是這種,而且凶兆是日常生活的用品很難避開,更是可怕。
對了對了,《凶兆》還有讓人喜歡的一點是,電影的故事不會流於一般的俗套,有很多恐怖片啊,想要給觀眾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結果就變成說教意味濃厚的半調子恐怖片,有的則是像《監屍器》這樣,想要讓鬼怪出現的突然而可怕,卻弄巧成拙,變得好笑,有的則是故事千迴百轉,結果收得太快,不了了之,也沒有造成多少驚人的效果,《凶兆》沒有這樣,整部電影氣氛的營造,循循善誘到抓準時間的驚嚇,故事轉折時間點的拿捏,到最後收尾的力道,都是很成熟,功力深厚的表現,而且片段與片段之間環環相扣,相互影響,幾乎沒有純粹只是要嚇人的片段。建議大家不要看太多評論,不要問太多電影的轉折,全然放鬆的進去電影院,你會被嚇得很過癮,值回票價。
(上圖)伊森霍克示範的這招叫做把凶兆套在臉上(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