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電癮娛樂,重要聯繫 | 合作提案 | 媒體邀約 請來信:movie@droupnir.com

「電影影評」香功堂 -【壁花男孩】影評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壁花男孩》:這一刻即是永恆。
原文出處: 香功堂!!



男孩Charlie告訴自己:「我要扭轉與改變國中時期的閉俗性格,從進入高中就讀的第一天開始,我要當個全新的自己」;然而沈默又不擅與人交際的新生總容易被忽略,被當成牆上壁花,視而不見。


直到Charlie鼓起勇氣跟留級一年的同學Patrick交談,進而認識他同父異母的姊姊Sam,在這兩人的帶領下,Charlie慢慢從自己的小小堡壘中走出來,認識更多朋友、也初嚐愛情的甜美和苦澀;只是一件隱匿多年的「祕密」,卻如鬼魅般從後頭趕上,要他正視、要他面對.....。





我喜歡《壁花男孩》,因為導演/劇本細膩勾勒年輕孩子們仍未褪色的熱情、以及明知前有難關卻不退縮的勇氣;當我看到大方追愛與付出的Patrick在學校餐廳被人故意絆倒,他對著愛人高聲質問:「你難道都不說點什麼嗎?」,我的心情很是糾結,回憶翻騰而出,唉唉;讓我更感難過與動容的是Patrick的愛人在事件過後,對Charlie說:「謝謝你阻止了他們」,那份不得不妥協的膽怯與感激的苦澀,我嚐到了。


我喜歡《壁花男孩》,因為它無奈問著:「為什麼我們總會愛上不懂珍惜我們的人?」,卻也溫柔回覆:「人們會接受自認值得愛的人。」,是啊,我們無法控制因愛起伏的心,但或許在認清失敗後,我們能夠學會多愛自己一點。


我喜歡《壁花男孩》,因為電影落幕時,我彷彿看見青春正盛的火花,轟然炸開,拋棄過往幽靈,活在這個當下,畢竟青春晃眼過,再也回不來了;《壁花男孩》裡,Sam送了Charlie一台打字機,要他寫下我們的青春故事,這段情節令我想起改編自史蒂芬.金小說的《站在我這邊》,四個好友步入高中前,一同踏上追尋失蹤男孩的冒險之旅,當旅程劃下句點,彼此生命亦分出岔路,那個夏天,成了他們再難重來與複製的美好回憶;我忍不住覺得《站在我這邊》的Richard Dreyfuss就是長大後的Charlie,同樣的熱愛閱讀、同樣地敏感、同樣因為一起死亡陰影而學會長大。





我喜歡《壁花男孩》,因為它讓我相信「友誼長存」這四個字,再多的寂寞與挫折也不怕,只因我有你們,而你們也有我的歸屬與認同。


我喜歡《壁花男孩》,因為一個秘密,一件禮物,一場意外,一起惡意的念頭與揮之不去的罪惡感;祕密被藏匿的太久,最後被渲染成大祕密,不敢直視、只能逃避。


當Charlie在幸福時刻看見黑暗(光的亮面果真把暗面映照的更黑),讓隱密多年的祕密在銀幕上揭露時,所有的退縮、孤寂、憤怒與自憐....全都有了意義,然後我們忍不住去疼惜Charlie的眼淚,疼惜他因成人的寂寞與自私,被迫扛下對方加諸在他身上的壓力;這一幕戲讓我想起麥特戴蒙主演的《心靈捕手》,同樣聰慧又敏感的男孩、同樣有著悲傷過往、同樣不懂該如何接受自己與愛情、同樣以為只要時刻逃避與自殘就不會傷害到所愛的人.....。





我喜歡《壁花男孩》,因為導演/編劇Stephen Chbosky精準捕捉青澀的愛情、青春的悸動與成長氛圍,一部非常有「時代感」的成長電影;嗯,該怎麼解釋「時代感」這三個字,大約是觀賞過程中,由於影片的復古氛圍太過自然,而產生自己正在看一部早年青春校園電影的錯覺,嗯......反正6年級生自己去看吧,或許你們會懂我在說什麼。(對了,錄製卡帶組曲這種事情,我跟山羊鬍還真的做過!!!!)


我喜歡《壁花男孩》,因為我本來對飾演Patrick的Ezra Miller沒有太多好感,影片前半場我覺得Patrick這個角色流於俗氣與誇大,但隨著影片推演、隨著人物情感不斷堆疊,我慢慢愛上Ezra Miller的演出,那種在蠻不在乎的神情下,藏著的是絕對且強大的付出與愛意!


我喜歡《壁花男孩》,因為飾演Charlie的Logan Lerman成功詮釋Charlie面對Sam或其他女孩時,手足無措的笨拙感、也喜歡他對Patrick的義氣相挺、更喜歡他在影片最後一幕展開雙手擁抱與迎接一切迎面而來的狂風,彷彿所有的挑戰與難關都能一肩扛下的抱負與期許!


「有些人步入17歲時會忘了16歲時的自己,我知道這所有的一切終將變成一則故事,我們的照片會發黃變舊,我們或許會成為誰的父親或母親...;但此刻,它不只是個故事,它正在發生,而我在這裡,我正看著她,她是如此的美麗,我知道這一刻,你會清楚明白自己不是活在一個悲傷的故事裡,你還活著,探身觀看高樓的閃爍燈火和所有讓你感到好奇的事物,而你跟這世界上你最愛的人一起開著車、聽著那首歌,在這個當下,我發誓,這一刻即是永恆。」


這段台詞出自Charlie之口,它讓我聽地熱淚盈眶;不管過去發生多少狗屁倒灶的事情、不管未來將如何發展,這一刻因為有你/妳,我親愛的朋友們,我感到滿足且充滿希望,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刻,它將永恆地刻印在我的記憶腦海中;看見一個男孩終於走出困擾多年的陰影,重拾「生」的勇氣,怎能不為如此改變而動容!





大體來說,我喜歡《壁花男孩》,可惜的是這部影片於我有個致命缺點,讓我在觀影過程時不時出現「難以入戲」感受;這個致命缺點來自飾演Sam的Emma Watson,沒錯,Emma就是大家從她童年一路看到大的《哈利波特》系列的妙麗。


觀賞《壁花男孩》過程,只要有Sam的戲份出現,我便會不自覺在這個角色身上瞧見妙麗的影子,會覺得Emma並沒有表現出別於妙麗的演技與成長,而讓我對Sam的存在感到尷尬與距離感;到底是妙麗的形象太過鮮明或是Emma演技確實不夠突出呢?


當初《六人行》影集劃下句點後,Jennifer Aniston不管接演什麼電影角色我都會把她當成Rachel看待;《慾望城市》的Sarah Jessica Parker無論多麼努力琢磨演技,我老是擺脫不了Carrie的既定印象.....。


唉,忍不住要想:若是《壁花男孩》的Sam換個比較沒有名氣的女孩演出,是不是效果會好些?或者隔個十年,當我對Emma的人不再停留在妙麗的印象之上,屆時再來重溫《壁花男孩》,相信對電影的喜愛程度會暴增吧;嗯,應該會吧,畢竟十年後我還會堆疊上時間的重量,年紀越大,面對乘載越多時間重量的作品越沒抵抗力。


時間的重量,嗯,這不正是我喜歡《壁花男孩》的重要原因之一嘛。





當然啦,「妙麗陰影」是我比較跨不過去的關卡(沒有Emma Watson的段落我都看得挺入迷.....),那未必是您的難關。


若您喜歡《心靈捕手》、《站在我這邊》、《九降風》.....等片、喜歡搖滾歌曲(儘管歌曲大半沒聽過,可是影像與音樂搭配起來相當有渲染力)、或是成長於卡帶仍然盛行的年代,那麼《壁花男孩》在此鄭重推薦了。





後話:
今年倫敦奧運閉幕式上,歌手David Bowie的歌曲與臉龐被拿來當作一個時代與時尚的記憶;陳映蓉導演的作品《騷人》,其靈感來自David Bowie的歌曲「All the young dudes」;而在《壁花男孩》中,導演選用David Bowie的歌曲「Heroes」作為重要插曲,一首專屬於三個主角們的私密「主題曲」!


呵呵,要說2012年是David Bowie年,應該不為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