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電癮娛樂,重要聯繫 | 合作提案 | 媒體邀約 請來信:movie@droupnir.com

「電癮娛樂」Ps -【驚艷布魯哲爾】影評 (The Mill and the Cross)

「驚艷布魯哲爾」--- 透過電影數位科技,重現16世紀史詩畫作
原文出處: Ps-創作
TP01


如果你是喜歡16世紀歐洲西部法蘭德斯畫派作品的畫迷,那千萬不要錯過這部難得透過電影故事敘述手法,與數位攝影,所呈現的繪畫電影「驚豔布魯哲爾 The Mill And The Cross」。


執導本片的波蘭導演李奇.馬傑斯基(Lech Majewski),向來以詩意深邃的華麗電影語言與表現手法聞名全球,這次則運用現代電影才具備的數位攝影科技,融合導演對於畫作的理解與藝術品味,重現了 16世紀這部如史詩般畫作的妙細微處。


片中影像如畫作般緩慢流動變換,充滿一種靜謐的光影美感,運用了傳統藍幕技術的基礎上,透過了人畫相互貼合,呈現了「以畫作底」和「以人入畫」的驚人視覺效果。


電影改編自藝評名著「磨坊與十字架」(又名「風車與十字架」(The Mill and the Cross),這本專書詳盡探究了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法蘭德斯(Flanders)畫派三巨匠之一彼得‧布魯哲爾(Pieter Bruegel,1525-1569),於1564年所創作的巨幅史詩畫作「基督受難之路」(又名「前往髑髏地的行列」(The Way to Calvary) 。


電影「驚艷布魯哲爾」中文版正式預告
(影片引用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D_NxJgfCpWY)


TP14


片中透過了16世紀的尼德蘭畫家彼得‧布魯哲爾(Pieter Bruegel,由魯格‧豪爾Rutger Hauer 飾演),與藝術收藏家友人Nicolaes Jonghelinck (由麥可‧約克Michael York 飾演)之間的對話,將巨幅史詩畫作「基督受難之路」畫作的創作背景動機,與畫家的用心,一一娓娓道來。


TP03


TP15


TP04


TP08


TP16


TP09


TP 17


電影一開始就具體呈現了當年畫作中,那最遠處的「風車與十字架」的場景,還將鏡頭帶進了建構在巨岩頂端,負責製作麵粉的風車磨坊建築內部,從底部到頂端的建築,那驚人依岩攀附而建的巨大磨坊,令人屏息凝視的絕美光影。


一開場由遠而近,由動而靜,最後仿如畫作的鏡頭,便震慑了全場觀眾,靜謐逼真的景致,將人立刻帶進了畫作那絕妙精倫的,充滿藝術性光影之美。


但電影隨後所描述的故事,截取自畫作中幾個場景人們的生活,卻又描繪出尼德蘭農村當地人民,在食衣住行不同層面悲歡交錯的生活紀錄。片中所處的時代背景,是處於16世紀西班牙宗教法庭,對荷、比、盧的新教改革,進行血腥鎮壓的年代。


電影中描寫了西班牙王朝殘酷的佔領下,當時被視為邪教異端的基督教異教徒所遭受的悲慘命運,一對農村夫婦,只是買個麵包,遇上了巡邏的西班牙駐軍,因為被認定是異教徒,便慘遭綑綁到柱子車輪頂,在大太陽底下日夜曝曬致死。


最後屍體還慘遭天空專吃腐屍的禿鷹啄眼難以全屍而還,而焦慮的太太面對惡勢力的壓迫下不敢反抗,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丈夫死去,悲憐收屍而離。


還有就是耶穌跟其他兩位被視為異教徒釘上十字架,以及耶穌的母親 ---聖母瑪莉亞Mary(由夏綠蒂‧蘭普琳 Charlotte Rampling飾演)之間的母子情深,當然也觸及了農村生活單純傳統慶典與葬禮的習俗,以及當時人們的情愛追逐。


TP06


TP05


TP17


TP10


TP13



導演藉由數位攝影科技,呈現了以前電影所無法展現的精緻與精準度,讓人在觀賞電影同時,好像有了絕佳的藝術嚮導,以細微而精細的電影藝術語言,解說了當年這幅充滿視覺藝術的畫作饗宴。


電影從去年上映以來,受邀成為法國羅浮宮首映,日舞影展、鹿特丹國際影展、瑞典哥特堡國際影展入選影片 ,也榮獲了舊金山影評協會特殊貢獻獎。


彼得‧布魯哲爾(Pieter Bruegel,荷蘭原名Pieter Bruegel de Oude,1525 - 1569)個人介紹請見維基百科


英文生平介紹   http://en.wikipedia.org/wiki/Pieter_Bruegel


中文生平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0%81%E5%BD%BC%E5%BE%97%C2%B7%E5%B8%83%E5%91%82%E8%B5%AB%E7%88%BE


出身於尼德蘭(Niederland 現今的荷蘭,但在中世紀末期,範圍包括現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分地區)Breda 城的畫家彼得‧布魯哲爾(Pieter Bruegel),是法蘭德斯畫派三巨匠之一,地位相當於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達文西等大師,他的作品以描繪鄉村風景與農民生活(Peasant scene)景象聞名於世,尼德蘭


因為作品中透露出他對農民生活的喜愛,因此也獲得「農夫布魯哲爾」(Peasant Bruegel)的別稱。


曾遊歷法國與義大利,1551年成為安特衛普(Antwerp)的著名宗教主題繪畫(Guild of Saint Luke)的藝術家,但他也是在歐洲社會,第一批以個人需要而作畫的風景畫家,跳脫出繪畫主題,為宗教寓言故事背景背書宣傳的傳統窠臼。1553年,與阿爾斯特的女兒邁克(Marijken Bruegel 由Joanna Litwin 飾演))結婚,並移居布魯塞爾(Brussels)。


婚後育有兩子,包括小彼得‧布魯哲爾(Pieter Brueghel the Younger,1564年)及老揚‧布魯哲爾(Jan Brueghel the Elder,1568年),兩位後來皆成為畫家,但由於彼得‧布魯哲爾隨即於1969年辭世,享年僅44歲,當時兩個小孩年僅1歲與5歲,因此並未影響到後來兩子在繪畫藝術上的風格。


彼得‧布魯哲爾的畫風深且廣闊,涵蓋了寫實、幻想,與宗教、人民生活象徵,細細描繪了風土民情和聖經故事,代表作有諷諭人類自大無知的「巴別塔」(The Tower of Babel, 1563),和充滿鄉土氣息的「農民婚禮」(The Wedding Dance, 1566)。


法蘭德斯畫派介紹(請參見維基百科英文介紹: http://en.wikipedia.org/wiki/Flanders)


法蘭德斯(Flanders)於現今專指比利時北部的法蘭德斯自治區,但昔日則泛指法國北部、比利時和荷蘭南部的一部分。法蘭德斯畫派誕生於尼德蘭地區,是西洋美術史中的重要運動之一,開創人是油畫發明者:凡艾克(Jan Van Eyck)。


十五世紀時,「國際哥德式」(International Gothic)藝術在歐陸往南、北兩方發展:南至佛羅倫斯,蛻變為義大利文藝復興,題材多半涉及宗教與神話,激盪出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北至現今的德國北部及荷蘭、比利時等尼德蘭地區,創作大多呈現世俗生活與情感,和南方產生強烈對比,因此稱為「北方文藝復興」(Dutch and Flemish Renaissance)。 身在文藝復興時代的荷蘭畫家布魯哲爾,在藝術史上的地位相當於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 


波蘭導演利亞‧馬耶斯基( Lech Majewski,1953年出生)介紹


被譽為媲美俄國大導演帕拉贊諾夫(Sergei Parajanov)的利亞‧馬耶斯基( Lech Majewski,1953年出生,個人生涯請見維基百科英文介紹http://en.wikipedia.org/wiki/Lech_Majewski),向以詩意深邃的華麗電影語言聞名,他於1953年8月30日在波蘭的卡托維茲(Katowice)出生,身兼導演、作家、詩人及畫家。從華沙藝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in Warsaw)畢業之後,隨即進入羅茲國家電影學校深造。


1980年,馬耶斯基完成了電影「The Knight」,隔年波蘭宣布戒嚴,馬耶斯基便移居到英國,接著又到了美國,在那度過了大半的共產主義時代晚期。如今,馬耶斯基擁有波蘭和美國的雙重國籍,他的英文能力優秀,常和以英語為母語的演員合作。2006年,紐約現代美術館為馬耶斯基辦了一場回顧展,隨後他更受邀於美加地區舉辦回顧展。


從1980年第一部導演作品至今,馬耶斯基已創作了11部電影,他在2004年改編了自己的小說「Metaphysics」,拍成電影「享樂花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這部片打破諸多表現形式,在羅馬獨立影展榮獲評審團獎。


2011年的「驚艷布魯哲爾」更大膽利用數位科技與北方文藝復興繪作結合,藝術價值極高,於羅浮宮盛大首映,在各大影展艷驚四座,成為2012年最受注目的藝術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