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The Help
原文出處: 沒有客觀,只有主觀【Schizoid】
我們活在地獄,深陷其中。
若是照本片類型以及劇情來看,通常都被歸類在小品冷門片中,可能直接出dvd或是在第四台才會被看到,只要題材涉及人權與種族歧視相關問題,電影往往是沉重甚至於沉悶的,但姊妹卻完全打破此種規則,美國上映期間連續四週票房冠軍,口碑好到破表,「歡樂溫馨中夾帶著淚水」是許多人看完後心聲,以最簡單60年代黑人女性只能在白人家庭幫傭,照顧他們的小孩、打掃環境、維持整個家庭運作,耗盡一生卻還是遭受不平等對待為出發點,再去探討美國當代兩種膚色歧視問題,從最基層女傭眼裡所看到、聽到的無奈心聲,讓觀看的我們感慨極深。
劇情敘述:
1962年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23歲白人女孩史基特剛從大學畢業返鄉,她夢想成為作家,但在保守家鄉的母親認為一樁好婚事才是女人的依歸,史基特從小由女傭帶大,女傭是她傾訴心事的好朋友,但這次返鄉卻發現女傭不告而別,沒有人知道去向,機靈能幹、內斂沉著曾帶大17個白人小孩的黑傭愛比琳,在史基特的朋友家當幫傭照顧她兩歲的女兒,另一名黑傭米妮是愛比琳最要好的朋友,有著一手好廚藝,但他潑辣的個性使她常常丟掉工作,個性善良的史基特一直對待黑傭如家人,但她發現為白人一手帶大小孩的黑傭,不論在生活或態度上時常得到不平等的待遇。
某日史基特的朋友希莉草擬一份衛生計畫,她恐於黑人身上帶有病毒,建議為幫傭另蓋廁所,對此感到不平的史基特決意著手一個大膽的寫作計劃:採訪黑傭在白人家庭工作的甘苦,並寫成一本書,透過黑傭訴說人生,白人女孩紀錄故事,像發動寧靜革命也像是拋磚引玉,越來越多的黑傭透過她們願意說出故事,在膚色黑白分明、道德黑白卻模稜兩可的時代,她們的相遇是民權運動發生前,黑與白搭起最初的橋樑..。
關於電影:
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的「姊妹」以觸動人心的劇情、幽默的喜感,以及滿滿的希望與愛心,再加上勇於改變、力求創新的精神,將60年代充滿矛盾衝突與政治對立的美國種族歧視問題做出全新的詮釋,電影不僅深具啟發又極為震撼人心,在好口碑口耳相傳之下,叫好又叫座。
有趣的是和「自由民主」幾乎劃上等號的21世紀依舊不斷在為人權以及種族隔閡做奮鬥,大多數人都懂得維護自身權益,爭取想要事物,並且呼吸著自由平等的空氣,但我們還是不斷為那些獨裁政權統治、蠻荒落後國家、甚至是有色人種權益做抗爭,雖然風氣已如此開放,每一分一秒世界上都仍然有人正遭受不平等對待,大環境不是容易被改變,而是靠著慢慢推行運作並且新時代人民付出血淚才能換來一絲絲改革的可能性,可笑的是和諧往往都是表面上的事物,其實就連許多好似民主自由的國家本身都存在著人種歧視問題,就算本國人也是如此,老舊思想總是深深影響許多人態度與觀念。
60年代是個時局動蕩不安、民主意識卻高漲的年代,許多影響後世的人權運動都是在此時發生,反越戰、反戰爭、黑人民權、嬉皮文化..等等,皆深刻改變當時龍頭國家美國人的思想觀念,進而影響世界上其它國家,我們都知道早期白人十分厭惡黑人以及在美國的印地安原住民,明明大家同樣都是美國人,卻劃分階級並且充滿不平等對待,就好似當年國民政府來到台灣時,外省人、台灣人、原住民間也存在著階層差異與優越意識,在封閉保守的年代,許多作法後世看來不太人道與殘忍,但對當代而言,大環境運作以及人民害怕恐懼之心並不是說改變就能改變的。
本片並沒有使用那些激烈艱辛抵抗的片段來顯示黑人遭遇多麼悲慘,而是以白人家庭日常生活作息為出發點,角色清一色都是女性,白人女性與黑人女性在當時生活差異如此之大,富太太們每天忙著打扮,談論頭髮、首飾、丈夫,她們打牌聚會不用理會家務,甚至一天抱小孩次數都沒有傭人來得多,家裡富麗堂皇環境優美;反觀黑人社區破舊貧困,時間一到就有小巴戴著她們上班,每天要打掃環境、做菜、當小孩保姆、做到雇主任何要求,不能有自我意識,反抗頂嘴下場就是被解雇或是隨便栽贓個偷竊送去警局,生活竟然如此天壤之別。
密西西比是個民風保守的小鎮,自然容不下史基特這種從開放紐約接受民主知識洗禮回鄉的姑娘,「女性不是只能單純結婚生孩子,也可以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敢於打破限制規則的人往往都是革命先驅,史基特看到家鄉對於膚色的不平等待遇,她的朋友、家人都只把家中黑人女傭當成是雇主與下人關係,甚至認為黑人身上帶有病菌,不能讓她們和家中成員上同個廁所,忘卻從小被她們照顧至大的情感,只存在優越與不屑,電影平實詼諧的帶出一幕幕日常生活場景,不悲情卻讓人看得有些難過,富太太們自己都存在著階級劃分,更別提對於女傭們的不客氣,而這些都還只是當代曾發生寫實情景中的「一小部份而已」。
寫書初期,只有愛比琳和米妮敢陳述自己的故事,而且三人還必須偷偷摸摸暗中進行,其他人都不願意出面,怕東窗事發會丟了工作,或是遭受更慘得對待,大家都很窮困,有家庭要養、有帳單要付,並且心知肚明這樣靜靜的抗爭不能夠改變些什麼,但就像小石子投入湖面裡一樣,也能激起莫大波瀾,一次觸發事件後長期忍受的不滿情緒爆發了,女傭們紛紛站出來講起她們的遭遇,有些人遇到對自己很好的雇主,有些人則遭遇不好的對待,堅強的韌性渲染著後半段電影,人類總是能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找到適應方法,日子再苦,還是得過下去。
片中所有演員平凡樸實的演技都很令人讚賞,艾瑪史東所飾演的史基特雖然只是旁觀者,但將不甘於女性就只能結婚生子的新時代思想詮釋出來,飾演愛比琳的維奧拉戴維斯表現真摯,一幕她敘述兒子死在自己面前的場景,眼眶泛淚卻又顯現出堅毅的神情堪稱是全片最讓人心傷的場景,而奧塔薇亞史班森則擔起迎造歡樂趣味的擔子,她所飾演米妮惡整雇主的片段現在想想都還是覺得很惡搞,布萊絲達拉斯霍華扮尖酸刻薄又神經質的女主人,為電影增添不少樂趣,另外西西史派克在片裡扮演有些失智的母親也是恰到好處,所有角色都很簡單卻又到位,就像片中所端出來的菜那般精緻美味。
經歷了許多革命運動,人權才真正受到重視,那麼民主國家中就真得人人平等了嗎?其實並沒有,許多有形無形的壓力依舊持續籠罩,只是人民們會懂得使用輿論給予當局壓力,促使現況改變,但往往得付出不小代價,前人們認為當下制度要變更是困難的,卻不否認「未來」將會有所改變,我們所思考的模式也是隨著時代潮流不斷進步,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一樣老舊古板,本片好就好在它不僅陳述壞得部份,也演出好人們對於女傭的良好態度,一件事都有正反兩面,端看何者之力影響較為廣大,其實看看現今台灣有多少家庭需要靠著菲傭或是印傭幫忙,但我們自己對她們的態度是否友善?還是覺得花錢的是大爺,所以就高高在上呢?
上映日期:2011-11-18
-----------------------
【劇情】: 7
【演技】: 7
【省思】: 8
【娛樂】: 6
【滿分10】: 7
-----------------------
無論哪個年代,都會有不公平之事發生。
有些現況我們無力改變。
有些事物必須據理力爭。
總有人得挺身而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