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電癮娛樂,重要聯繫 | 合作提案 | 媒體邀約 請來信:movie@droupnir.com

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9個國家X4萬公里,一位人權律師的溯源紀實 Javatrekker: Dispatches from the world of fair trade coffee

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9個國家X4萬公里,一位人權律師的溯源紀實  第一次,我們傾聽咖啡農的心聲,  
向世界九大咖啡產地追本溯源、完整揭密。
原來手中這杯黑金,述說的是全球貿易體系之下的悲劇。
  在衣索匹亞,有一個古老的咖啡儀式,
圍坐成一圈的人們,會依序斟上三杯咖啡:
第一杯稱為abol;第二杯稱為tonah;
最後一杯則是beraka,即「祝福」之意。
然而,令人感到諷刺的是,
這份祝福似乎不曾降臨在這些與咖啡最親近的農人們身上……
  ~這是關於那些地方、那些人,和我們手中這杯咖啡之間,最深刻且無法抹滅的鏈結~
  在衣索匹亞,農夫們明知水洗處理的咖啡豆可以賣到兩倍以上的價格,卻沒有錢興建水利設施,只能用日晒法處理。
  在肯亞,咖啡農一年的收入不到台幣1萬元;有時候酬勞還沒進口袋,就拿去還銀行貸款了。連家人都養不起,惶論送孩子上學。
  在秘魯,七○、八○年代的恐怖主義時期,許多農夫在槍口下被迫鏟除咖啡樹,改種古柯。現在的他們在重建途中步步維艱。
  在中美洲,許多咖啡農為求生存,冒險跳上「死亡列車」出走,落得三種下場:成功達陣、不小心摔下車或被丟下車、殘廢或身亡。
  在非洲、中美洲和越南等地,過往的殖民地抗爭和內戰留給當地人的遺毒,便是咖啡園裡遍布的未爆地雷。
  南亞海嘯之後,由於山區天候不佳,收成的咖啡豆運不出去,農夫們兩年沒有收入,激發了巴布亞紐幾內亞史上最大規模的遷村行動。
  以上描述不是小說情節,而是每分每秒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上演的真實故事,從非洲最貧窮的伊索匹亞、南美洲最高的安地斯山區,到亞洲最原始的雨林裡。身為已開發社會中享受一切資源的消費者,你可以選擇無知,但你也可以選擇改變,就從每天早上的一杯咖啡開始……
  ◎ 全球最昂貴的咖啡產自最貧窮的人們手中
  全世界99%參與咖啡產業的人不曾親身拜訪過咖啡產地。許多人說得一口好咖啡經,隨手一煮便是號稱極品的耶加雪菲,然而他們可能沒想過,這杯最頂級且昂貴的咖啡,竟是出自全世界最貧窮的農夫手裡。我們為了這杯「黑金」,掏出了白花花的銀子,但是為我們生產豆子的人,可能工作一季還賺不到買這杯「黑金」的錢。在市場最糟糕的時候,咖啡生豆的價格甚至跌破農夫的生產成本,使得他們每多生產一磅的豆子,反而增加更多負債。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矛盾現象?我們又能如何伸出援手?這麼殘酷又真實的故事需要有人去發掘、去書寫、去擴散,讓人人都能從一杯咖啡開始,去體認到更多全球貿易背後的問題;而這種人,就是Javatrekker──咖啡旅人。
  ◎被世界遺忘的角落,期待被看見的故事
  本書作者狄恩正是一位咖啡旅人,也是一位咖啡豆進口商。多年來他走訪了全球無數個咖啡產地,親自去了解自己購入的咖啡豆來源,在生產的第一現場目擊各地農夫們的困境,最終寫下書中九個產地的故事,彷彿在向全球消費者寄出一封封求救的急件,希望大家正視這個長久存在,但卻不公不義的貿易體系。狄恩在各地推動的公平貿易運動,不只從進口商的角度,給農夫提供更優渥的保證收購價格,也希望能透過一些回饋機制,幫助這些落後地區建立起發展必需的公共建設和社會互助功能。
  在伊索匹亞,狄恩掏錢出來幫助該國許多村落興建水利系統;在秘魯,他幫助一個合作社找到買家,讓他們得以賺到第一筆公平貿易生意;在蘇門答臘,他支持一項水牛計畫,當地農夫因此可依保護生態的方式從事生產;在墨西哥,他出手援救因咖啡價格大跌而逃離家園的非法移民;在尼加拉瓜,他指導咖啡生意以幫助被該國隨處可見的地雷炸傷的殘障人士。這些不為人知的小人物故事,一則則都在撼動我們長久以來的理所當然。
  ◎他們的世界,從你手中這杯咖啡開始改變……
  我們不必非得像狄恩一樣深入那些偏遠地區;幸運的是,我們可以用更輕鬆的方法就對世界做出一點貢獻——選擇對生產者友善的商業模式,例如「公平貿易」。未來在買咖啡之前,考慮一下自己想要喝下的是一杯血汗咖啡,還是一杯道德咖啡吧!讀完本書,你就能深深明白,自己未來的每一次消費都是一個選擇,選擇讓世界變得更好,或變得更糟。這不是天方夜譚,我們每個人都有改變的力量。
  這一回,讓我們一起互敬一杯斟滿祝福的咖啡吧!Buna gari!
作者簡介
狄恩.賽康(Dean Cycon)
  原本是一位專注於原住民議題的人權律師,後來則是「狄恩豆子」咖啡公司的創辦人兼老闆。「狄恩豆子」位在美國麻州,是一家擁有公平貿易和有機認證的咖啡烘焙商。狄恩本人投入原住民人權運動及第三世界發展工作已達二十五年之久,他親身走訪各個咖啡產地,並成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咖啡兒童」和全球第一個由烘焙商組成的「咖啡合作社」。他深信,商業不只是以營利為目的,更可以創造正向的經濟活動,為第三世界帶來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上的改善。二○○四年,「狄恩豆子」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最佳實踐認可」(Best Practices Recognition)。

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 (平裝) 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

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 (平裝)
未來決定於當下我們對自身的理解,資訊世代絕對不可忽略的一本書。
  人類從食物採集者變身為資訊採集者。──麥克魯漢
  我們當前的生活被臉書、Google、手機、電腦、網路層層穿透,層層包圍。人與資訊科技的交融共生顯然還會以更快的速度進展。這令人眼花撩亂的一切究竟從何而來?對於人類甚至整個世界又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資訊氾濫、資訊過多妨礙知識吸收、資訊疲勞……這都是常聽到的抱怨與警告。然而這已不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提出類似看法,歷史上每一次的技術創新,都會引起社會的疑慮與討論。
  我們身處於演進迅速的資訊時代,無論你是科技的樂觀者、憂慮者、反對者,都應該看這本書!
  資訊演進史中某些關鍵人物建構了我們當前對於「資訊」的理解:巴貝吉,第一臺機械計算器發明者;艾妲.拜倫,詩人拜倫早逝的聰慧女兒,也是世上第一位真正的程式設計師。還有核心人物如摩斯和圖寧,以及資訊理論發明人夏農。
  資訊時代真正的突破性進展來自1948年貝爾實驗室一位年輕研究員的論文,這個名叫夏農的青年替「資訊」下了明確嚴格的定義,並發明「位元」一詞做為資訊的基本單位。如同牛頓將「力」、「運動」等向來含糊不清的詞彙變成可以用數學精確表達的概念,造成物理學的空前躍進一樣,資訊科學也從此一飛沖天,席捲整個世界。
  但資訊的故事並非始於1948年,本書更往前追溯,述說數位時代之前,人類史上各種儲存資訊、處理資訊以及傳播通訊的方法和工具。作者從非洲會說話的鼓聲開始,一路從口語詩歌和文字之間的鬥爭、蒸汽時代的計算機與運算程式、電報與摩斯代碼的發明、電話的興起,談到電腦、人工智慧、網際網路、Google、臉書和推特。同時也清楚解釋資訊理論對生命科學與物理學的深刻影響,如何導致我們對世界與生命本身的理解產生巨大變革。
  作者葛雷易克是全球頂尖的科普作者,處女作《混沌》影響既深且廣,《資訊》是他花費七年時光寫就的扛鼎之作,將科學、歷史、社會現象與人物傳記鎔鑄為一體,充滿趣味,既是一本深入淺出解釋科學概念的科普讀物,也是一部人與資訊的文化史。
  《資訊》在美國一出版立即獲得各大媒體盛讚,幾度進入AMAZON銷售排行前十名。不但成為AMAZON當月選書,更被列入七月剛公布的AMAZON嚴選2011上半年最重要書籍之一。本書目前已售出19種語言版權,同時也獲選為《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促發思考的夏日推薦書單」第一名,且是美國數理資優高中生的必讀作品。

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她的本名是海莉耶塔.拉克斯,但科學家都稱呼她「海拉」(HeLa)。
  她是美國南方的貧窮菸農,罹患子宮頸癌後,腫瘤細胞被醫師取走,成為醫學史上最早經由人工培養而「長生不死」的細胞,她卻不知情。
  海拉細胞是研發小兒痲痺疫苗的功臣,協助科學家解開癌症、病毒和原子彈效應的奧祕,促成試管嬰兒、基因複製、基因圖譜的重要發展,並造就了總值超過幾十億美元的人體生物材料產業。現在海拉細胞依然持續繁衍,總重量相當於100座帝國大廈。
  然而這60年來,海莉耶塔埋在毫不起眼的墓地裡,沒沒無聞。她的家人沒有享受到細胞帶來的利益,甚至在她死後20多年才驚覺她的「永生不死」。她的女兒得知母親細胞的事,心中哀痛欲絕、充滿疑問:科學家算不算一直複製她母親?拿母親的細胞做實驗,她感覺得到嗎?既然她母親對現代醫學如此重要,她的兒女怎麼會付不起健康保險費用?
  作者史克魯特耗費十多年挖掘這段精彩歷史,記述拉克斯一家從震驚、憤怒到驕傲的動人歷程,也討論人體實驗的黑暗過去、醫學研究倫理的興起,以及身體組織所有權的法律問題。本書情感觸動人心、格局宏偉,細膩捕捉科學發現的高潮迭起,以及對人類的深邃影響。

大設計:霍金十年首見卓越巨著,為生命終極問題提供最新答案 The Grand Design

  當人們凝視無垠的穹蒼時,總會湧現種種問題:如何才能了解自己所存在的這個世界?宇宙如何運作?真實的本質是什麼?萬物從何而來?宇宙需要造物主嗎?欲了解宇宙最深處的奧祕,不僅需要知道宇宙如何運作,更要探究為什麼:為什麼世上有東西而非空無一物?我們為什麼存在?為什麼宰制宇宙的是M理論這套特定的法則而非其他法則?這是對生命、宇宙和天地萬物的終極大問,本書將試圖提供這些問題的答案。
大設計:霍金十年首見卓越巨著,為生命終極問題提供最新答案  宇宙何時起源又是如何起源的呢?為什麼人類生在這裡?為什麼世界上並非空無一物?真實的本質到底為何?為什麼自然法則如此恰到好處,讓人類這等生物得以存在?最後一個問題是,這種看似天衣無縫的「大設計」,究竟證明宇宙是蒙主眷顧而創造一切,抑或科學能提供另一種解釋呢?
  有關宇宙與生命起源的根本問題,向來歸屬於哲學範疇,如今卻已成為科學家、哲學家與神學家百家爭鳴之領域。在這本最新力作之中,霍金與曼羅迪諾對於宇宙最深奧的祕密,提出科學上最新的想法。他們用的不是深奧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娓娓道來。
  根據量子理論,兩位作者在《大設計》中指出,宇宙並非只有單一的存在或單一歷史,而是每個可能的歷史都同時存在。將這種想法運用在宇宙整體上,對於傳統的因果觀念就產生了懷疑。而霍金和曼羅迪諾依「由上而下」的宇宙學研究法指出,從過去沒有確切的形式這點看來,說明了人們經由觀察創造歷史,而並非歷史創造我們的觀點。他們進一步解釋,我們本身是宇宙初生之際量子起伏的產物,並且提出量子理論如何預測了「眾宇宙」的存在,亦即這個宇宙只是眾多的宇宙之一;所有的宇宙都是從無中自然生出,各自擁有不同的自然法則。
  在本書中,霍金與曼羅迪諾挑戰了傳統對真實的概念,也只有「與模型相關」的理論能夠找到最真的真實。最後,他們對於M理論進行徹底與生動的分析;M理論是解釋支配人類與宇宙法則的理論,也是目前唯一有望成為完整的「萬物理論」之理論。
  這本書筆力簡潔且內容豐富,提出科學上有力的發現與證據,勢將改變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甚至動搖到不可動搖的信仰體制。《大設計》為我們帶來的衝擊與啟發,將會是前所未有的。

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Facebook, iPad, iPhone如何翻轉我們的世界 I Live in the Future & Here’s How It Works: Why Your World, Work, and Brain Are Being Creatively Disrupted

  讓紐約時報研究員告訴我們未來要如何說故事!
  二百年前,據說搭乘速度超過每小時二十英里的火車,人就會窒息;如今,我們早就在搭波音七四七飛來飛去。
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Facebook, iPad, iPhone如何翻轉我們的世界  二百年後,據說玩電動遊戲會讓你的智商降低,現在,我們發現會玩電動遊戲的外科醫師最可能救你一命!
  無論是玩噗浪、寫部落格或是做廣告,我們都是說故事的人,比爾頓從色情產業、科技恐懼與社群網絡,找出未來的說故事方式!
  2010年商業、生活、思想類十大必讀好書之一(brainpickings.org)
《連線》雜誌好評推薦!
  紐約時報研發人員兼專欄作家尼克.比爾頓是個活在未來的人,他雖然身在紐約時報,但卻早已放棄閱讀紙本報紙。他不斷嘗試各種最新網路服務與數位產品,並且為紐約時報設計最新的閱讀介面,希望藉此弄清楚未來到底會如何、未來人們會如何說故事、傳播故事、消費故事。
  比爾頓從走在技術尖端的色情行業入手,他認為,既然電話付費機制就是它們發明的,也勇於實驗,從他們身上應該可以學到不少經驗,所以追溯色情產業移民數位世界的歷程。他也帶我們走進腦部實驗室,帶領我們弄清楚,讀網路的人跟讀書的人,大腦反應有什麼不同、打電動的外科醫師是不是真的刀法比較俐落?他也描繪了火車、電話、印刷術出現的時代,引起怎麼樣的恐慌與焦慮,跟現在新科技的出現有何異同,哪些是煙霧彈,哪些正中紅心?
  作者說,我們最終都是說故事的人,無論是一篇文章或一篇報導,無論是賣一件衣服或一台車,還是貼一篇講你如何度過週末的部落格,我們都是在說故事。不管那只有140字,還是一本書,無論你是在3D電影還是在講台上現身說法。作者說,傳統的說故事方式已經一去不回、傳統聽故事的方式也一同消失;但令人興奮的新故事也一個一個出現,未來,將是這些說故事人的新世界。

我的小革命:顛覆主流

我的小革命:顛覆主流  《我的小革命》榮獲社會光明面報導獎。  
《我的小革命》(時報版2009年版)榮獲開卷好書獎。
  《我的小革命》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種生命的態度,一種光明正向的價值,一種台灣公民社會的腳步聲,一份我們送給台灣社會的禮物。
  無論是創辦街頭刊物《The Big Issue》、獨立書店、流動電影院、還是追求行人路權、開放自由軟體、無論是做公益旅行、國際志工,還是創造社群藝術、在邊緣發聲、採集民歌,甚至是維護性自主權、移民人權……這些小革命行動都顛覆了台灣社會僵化的既定觀念、挑戰了業已失去合理性的主流思維,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相互激盪的年代裡,創造出最夯和最新的社會價值,看見了向上提升的力量,展現台灣的生命之美,深化和拓展台灣的進步面貌,傳達出台灣公民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攝影師之心:數位攝影的意圖、風格和過程 The Photographer’s Mind

攝影師之心:數位攝影的意圖、風格和過程心,是影像的創生之處。  
在一張好的照片中,心靈、眼睛和相機,一定會以某種方式連結起來。
  ★ 不只用「眼」看,更要用「心」想──麥可.弗里曼更上層樓攝影著作,從技巧升格到美學境界!
★ 各國Amazon讀者5顆星激賞評價
  本書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回答一個最常見也最難解答的問題:怎樣的照片稱得上是好照片。作者從拍攝者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影像建構的核心本質:心靈、眼睛、相機,三者如何共同作用,創作出一幅影像,並探索一流攝影師何以能一再創造出偉大作品。
  ◎ 以「意圖」-「風格」-「過程」,完整闡述影像創生過程  攝影的本質,是要思考如何不斷激發觀看者,讓人從照片中得到驚喜。照片平凡抑或出色,差別即在此。但如何做到這一點?作者從「意圖」、「照片風格」、「拍攝過程」三個角度出發,告訴你,一張照片哪裡好、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好,又該怎麼讓它好。
  ◎ 影像深度,讓「好看的」照片提昇至「好」照片  有些照片追求好看,但有些照片的企圖更宏大,希望能引發觀者的情緒、反思,甚至討論。照片中攝影者所注入的意圖,讓照片不僅是「好看」,還能吸引別人花更多時間觀看。而有了意圖之後,又該如何將抽象的想法化為具體的畫面?世上並沒有所謂完美的構圖──構圖、鏡頭效果、快門時機和光線等成千上萬的組合,形塑出攝影者的影像風格,不同的風格將呈現不同的氣氛和本質,就算是同樣的景物,也可以敘述一則則不一樣的故事。
  ◎ 了解「為什麼」,才能隨心所欲駕馭構圖法則  攝影中確實有技巧,能讓畫面立刻顯得生動不凡。關鍵在於視框形狀的影響、眼睛和心靈對視覺刺激的反應,以及如何擺置視框中的元素以創造驚奇或舒適的感受……作者博徵博引視覺心理學及生理學、視覺藝術、古典繪畫、傳播理論等領域,從最基本的人的感知出發,傳授操作影像魅力的進階技術。
  ◎ 向大師汲取靈感養分,迅速掌握難以言述的風格  人類天生就喜歡美,喜歡和諧,這種照片永遠能投合大眾所愛。但同時,在近二百年攝影藝術的發展下,我們也從大師作品中看到更多攝影風格和風貌。拜數位科之賜,以往得用昂貴相機、設備拍出的效果,現在只要有一台電腦就能做到。只要我們願意,隨時都可拜入某位大師門下,拍出不落俗套的照片。
  「如果你沒買《攝影師之心》,你不會後悔,因為你不會知道你錯過了什麼。
就像你一直把相機設在自動模式,也不會感到遺憾,因為你也無從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
本書特色:
  - 超過400幅照片,另以圖示清楚解說影像成功關鍵
- 從古典繪畫的平衡構圖,到前衛現代的圖形風格,以視覺藝術中千錘百煉的技巧拓廣構圖視野
- 從梵谷的紅綠色強烈對比,到Photoshop漂白效果,操作影像魅力,美學更上一層
從尤金.阿杰到古斯基,畫出百餘年大師作品演變的重點,更全面領略攝影魅力

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

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我深深感受到人生真是太美妙了,身體甚至為之顫抖。  
藝術世界樂趣無窮,對我來說沒有比這個世界更能湧現希望、激發熱誠的地方了。
因此為了藝術,再怎樣辛苦我也不會後悔。
我就是這樣一路走到現在,今後也會這樣繼續生活下去。
  本書為草間彌生第一本中文版自傳,回顧自己這一生充滿傳奇的創作之路。書中開頭是從她1975年前往美國的人生開始敘述,因為她認為,儘管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喜歡畫畫,但真正具有決定性的、命運的關鍵時刻,還她是下定決心離開日本,前往美國的那個瞬間。
  草間彌生在書中詳細敘述她在美國的生活、藝術創作源頭與概念,以及她如何以自己的特色勇闖紐約藝壇,進而舉辦畫展,與當代知名藝術家安迪.沃荷一起喝酒創作,成為普普藝術的先驅之一。但書中也穿插敘述了關於自己童年的過往、家庭背景、求學過程,以及她會走上藝術創作一途的影響來源。
  草間彌生自稱為「精神病藝術家」,在書中她毫不避諱談到自身的精神狀況,也談到藝術創作如何將她從瀕臨崩潰的邊緣,一次又一次地挽救回來。「我一圈圈收著藝術這條線,盡可能努力摸索自己的生存方式。若是沒有這個窗口,我一定會在更久更久之前就受不了周遭的環境跑去自殺」。正是因為剛起步摸索的藝術給她指引方向,她才得以生存下來,最後成為在日本影響深遠的重要當代藝術家。
本書特色
  草間彌生第一本中文自傳

上 下 的美學,樓梯設計的9個法則

上 下 的美學,樓梯設計的9個法則動線的美學 與 空間的詩學  
一本最有趣的樓梯書,讓生活空間更美好的9個建築法則
◎爬樓梯.畫樓梯.認識樓梯.設計樓梯……
  .輕鬆閱讀樓梯的類型和知識,完整掌握樓梯的門道
.剖析五大建築名作樓梯設計,盡現樓梯的哲思和無限魅力
.超過300張精繪插圖精準呈現空間結構,樓梯平面圖和斷面圖一目瞭然
.特色印製頁面step by step精闢解說樓梯製圖,難題簡單完成
.收錄學生作業範例標註容易誤解的重點,獨一無二的樓梯專業解說書
.嶄新思考,更有效地靈活運用樓梯設計表現方法
.一覽讓人啼笑皆非的錯誤樓梯,賞析令人驚歎不已的創意樓梯
.精采生動的有趣描繪,感受樓梯這個要角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面貌
.體驗樓梯賦予空間的多樣表情,演繹空間美學
◎建築 在樓梯上﹐風景 也在樓梯上
  .吉村順三在樓梯上……爬上裝設的梯子後抵達屋頂露台,享受如自由林鳥的氛圍
.宮□檀在樓梯上……扶手如向上伸展的白色箭頭,彷彿樓梯就是空間的主角
.安藤忠雄在樓梯上……連屋頂都摘掉了,樓梯沒有扶手何須驚奇
.柯比意在樓梯上……樓梯仿如盤旋而上的漩渦,已無上下空間之別
.東孝光在樓梯上……塔狀層疊的樓房,連結上下空間的是多角形螺旋梯
.卡爾維諾在樓梯上……在看不見的城市裡,每座樓梯有著另一座與之反向的樓梯
.羅蘭巴特在樓梯上……在艾菲爾鐵塔上,爬樓梯的人可見細節放大之景
.普魯斯特在樓梯上……在斯萬家那邊,踏上不免悵然若失的樓梯
.村上春樹在樓梯上……不管是哪裡,形成迴旋空間的樓梯顯露著存在感
.巴拉舍在樓梯上……在空間詩學間,清晨微光中愛上了那樓梯
◎讓生活空間更美好,就從樓梯開始!
  樓梯常暗喻為人生,在各種戲劇和電影裡登場。其中有「步步高升」的成功故事,反之也有「瞬間跌落」的落魄故事,樓梯在小說或現實生活裡都是個戲劇性的存在。存在於住家中的樓梯,若僅是設計為上下升降的空間,實在有些可惜。上下樓梯是需要耗費勞力的,必須設計成舒適又賞心悅目的空間。卓越傑出的住家或建築中,樓梯一定有完善的設計。柯比意著名的薩伏瓦別墅,有著流麗線條的樓梯及和緩斜坡。還有萊特的落水山莊,樓梯彷彿順水而下、懸浮於半空。
  樓梯不僅是連結上下樓層的裝置。上樓時,下樓時,或是仰望上方樓層時,人的視線會移動。如此一來,空間看起來更具震撼力,或是更具狹隘壓迫感,或是更具開放感,樓梯賦予空間各式各樣的表情,也是演繹空間的重要設計。
  本書以大量精繪插圖呈現建築空間的平面圖、斷面圖,製作模型,用簡潔易讀的筆法介紹各式各樣的樓梯類型和設計方式,感受樓梯賦予空間變化的實例。我們可以在輕鬆的閱讀中,體驗樓梯形塑的生活美學;而建築科系和設計科系的學生及專業人士,也能從嶄新的角度思考樓梯設計,讓空間產生不同的風貌。

tokyo boy alone

tokyo boy alone孤獨應該不夠等於寂寞,一個人的時候形式上是單數的,卻可能是剛好的完整;這些空氣、房間、場所、電車、被看、下班、門後、某些過早或不便打擾的夜,意識到孤獨存在是因為我們有機會能夠對比擁擠。
  ◆捕捉青春的耽美與靜默 關於寂寥、城市與孤獨 穿過觀景窗 你可能置身東京 可能認識一個男孩可能遇見孤獨  日本新銳攝影師森榮喜近年以「tokyo boy alone」系列創作受到極大矚目,擅長以鏡頭輕輕揭起城市的寂寥,在其中捕捉青春的耽美,鏡頭下的東京與人滿溢著乾淨光透的孤獨感。森榮喜至今個展、聯展不斷,今年五月更受邀與荒木經惟的第一高徒、擅長拍攝幽暗男體的野村佐紀子舉辦「黑與白」雙人攝影展。
  由聶永真選書、主編、設計的全新書系「永真急制」,以《tokyo boy alone》為首發作品。堅持不做海外翻譯版權的轉運站,獨家取得森榮喜首部攝影集原始全球版權,挑戰龐大而細膩艱巨的跨國編輯企劃工程。全書收錄超過2/3從未曝光的「tokyo boy alone」全系列作品,以及「crows and pears」、「you see rainbow」兩個系列的全新創作。身處另一城市台北,書末聶永真以其精鍊而懾人的文字書寫「tokyo boy _____」,既呼應了森榮喜的影像,更讓兩個城市在同一平面上產生對話。
  ◆關於「永真急制」書系  做自己獨立與前衛的思考,以台北為前端編輯台,用敏感的眼界跟視線,出版統籌亞洲暨國際間最具潛力與話題性的攝影師及藝術家作品。不做海外譯版的轉運站,討厭後知後覺。你聞到了嗎?這裡有跑得比別人快的興奮空氣。──主編∕聶永真
  ◆tokyo∕boy∕alone三個主題,九款封面隨機出貨  以沖洗照片的手工感為設計概念,根據tokyo/ boy/ alone三種主題,精選九種不同版本的作品照片,以手工方式黏貼其上,於是每一本的觸感與遇見,都是一種美好的意外與沉溺。你可能置身東京,可能認識一個男孩,可能遇見孤獨。
  ◆高質感裝幀 日本原稿沖印  編輯與設計過程皆以外文藝術書的高規格標準進行,全書採用日歐高塗布進口美術紙,收錄中英日三語譯本,18x24cm寬開本厚側脊規格,完整呈現森榮喜一百六十餘幅攝影作品的孤寂晦暗與淨澈耽美。
  所有作品原稿百分百來自森山大道、荒木經惟、川內倫子等重量級攝影師唯一指定、日本攝影圈最負盛名的□真弘社Shashinkosha (Tokyo)沖印監製,不計成本,只求展現最完美的品質。

Frank Gehry談藝術設計X建築人生 Conversations with Frank Gehry

Frank Gehry談藝術設計X建築人生  「以前我父親總會說我是個夢想家,但那並不是稱讚;  
他說得一點都沒錯,只是他低估了做夢的力量。」
——Frank Gehry
  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無疑是當代最具創新精神與影響力的建築家。他不僅在1989年贏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許多已完成的劃時代作品(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布拉格「跳舞的房子」等),也讓蓋瑞堪稱擁有最多地標性鉅作的當代建築大師!
  有人說:「在古根漢美術館開幕前,蓋瑞是有趣的建築師;開幕後,蓋瑞蛻變為卓越的建築師。」從多倫多移居到洛杉磯、從徬徨少年到逐漸展露天分,再從有趣到卓越;蓋瑞說他把自己當成海綿,樂在吸收新的資訊,也說自己像隻貓咪,總是伸出好奇的爪子探索各種可能,而且拒絕抄襲自己、只有不斷成長才能滿足。然而在無數獎項肯定的光環背後,成名的滋味苦樂參半,卻也讓蓋瑞對設計者與業主的角色、對外界的褒揚與貶抑,也對自己的創作生命有更深的體悟。
  如今年逾八十的蓋瑞,仍在顛峰中實驗各種創意,無論已完成或進行中的作品也持續啟發無數後進。回顧自己的建築人生、每一件作品背後的故事、所有對自己影響至深的人事物……蓋瑞在本書中暢談自己,一如他的作品——沒有設限、毫無矯作,是蓋瑞給所有人的又一次大膽而精彩的獻禮!

聚落的100則啟示

聚落的100則啟示  ★日本都市建築三大建築家 原廣司 首本中文版個人著作
  「歷史沒那麼簡單」,我們永遠可以在聚落中找到新的智慧,誕生新的見解與辭彙。
「聚落聲音的翻譯者」日本建築大師原廣司 獨創的空間設計論
  1970年代,現代建築告一段落。在應該提出下一步的新建築主張時,建築家開始思考︰也許可以引用歷史的範例。
  先鋒者選擇最艱難的道路,原廣司帶著他的建築團隊,深入世界各角落的聚落,希望憑藉聚落的力量,找出解答。他以26年的時光,淬煉出100則聚落啟示:建築學、空間學、哲學、美學、幾何學、天體運行……人類總是試圖用知性來解讀歷史積攢的智慧,「但真正發言的,是聚落本身。」
  建於嚴苛自然中的聚落、具戲劇性空間效果的聚落、一沙一世界的聚落、永遠等待新解釋的聚落……原廣司試圖拼湊出建築的過去與未來的藍圖,思考通行於萬物的空間哲理。
  他說︰「世界,便是人類對自然的解釋。」「研究,是所有設計者的設計手段與資料的來源。」
  我們看到一位叩問歷史,思考各種建築可能性的建築家。原廣司的精神不僅影響了隈研吾、山本理顯、小(山鳥)一浩等眾多出身「原研究室」的新一代建築大師,也讓關於聚落的文字跨出聚落,超越了建築範疇,啟發了小說,也影響了時代。
  「世界的聚落調查」至今約有40年,仍以無數種變形形貌刺激著人類的想像力。
  共同幻想創造了所有聚落與都市〈共同幻想〉
  神聖與庸俗、私有與公有、新生與古老……必須掌握空間的各種傾向!〈各種傾向〉
  牆是爭執的原因,也是逃離爭執的手段。由此可知,牆反映了自然。〈牆〉
  屋頂,整治了所有混亂。〈屋頂〉
  天空賦予建築無窮變化,有時則相反,建築賦予天空不同的形貌。〈天空〉
  宏大的構想有賴於雄偉的裝置。雄偉的裝置則有賴於微小的細節。空有構想而無細節,就只是乏味的聚落。〈宏大的構想〉
  由遠處望,要融入周圍環境;從近處看,要特立出眾。〈由遠,由近〉
  「年輕時,我曾經提問:『建築能做些什麼?』只要是建築家,就必須帶著作品,對此提出答案。希望本書能夠憑借聚落的力量,成為解答之一。」
本書特色
  1987年,原廣司首次發表「聚落給空間設計的100則啟示」,刊載於《建築文化》雜誌。
  隔年,東大同窗、小說家大江健三郎依其中20則「啟示」寫成了《為了新的文學》,NHK電視台亦以此內容製作了系列節目。
  建築家原廣司的「聚落的啟示」在日本掀起熱烈討論。

當代藝術關鍵詞100 當代藝術關鍵詞100

當代藝術關鍵詞100
許多被稱為當代藝術的作品,總是讓人摸不著頭緒?  
杜象簽名在便器上,為什麼是藝術觀念上的革新?
村上隆製做的人形公仔、赫斯特將鯊魚泡在福馬林中,為什麼稱得上是藝術作品?
  看不懂究竟在畫些什麼的抽象畫,以文字或聲音創作的概念藝術,這些被稱為當代藝術的作品,和我們印象上所理解的「藝術定義」相去甚遠。
  相信很多人對她們感興趣,但卻不理解這些作品的遊戲規則。
  本書就是專為這些不知如何入門的人所設計的,簡潔整理出理解當代藝術能夠派得上用場的100個藝術關鍵詞。
  100個關鍵詞分為50個藝術流派,50個思想概念:
  ※50個藝術流派,依年代順序,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慕夏的新藝術、畢卡索的野獸主義談起,到安迪‧沃荷的普普藝術、森山大道等的當代攝影。
  每個關鍵詞都分成三個部分:
◎1.概要:該流派名稱的由來,發展時期、地區、代表性藝術家、作品名稱等。
◎2.詳細說明:該項藝術運動從興起、鼎盛時期、衰微的歷史經過。
◎3.進展:表示和其他藝術運動的關係。
  ※50個思想概念,從當時的時代背景或主要思潮,如嬉皮、女性主義、御宅族、策展人等發展,來說明藝術流派產生的背景文化思想。
  每個關鍵詞都分成三個部分:
◎1.概要:此概念的基本定義。
◎2.詳細說明:與此概念的其他相關知識。
◎3.進展:此概念的其他用法
  本書的特色之一是另闢50個思想概念,乍看之下和當代藝術毫無相關的關鍵字,卻能提供讀者理解當代藝術絕非社會的突變或憑空產生的,而是與當時的時代文化思想密切相連的表現形態。
  透過這100個藝術關鍵詞,你將可以輕鬆解讀二十世紀的當代藝術究竟在說些什麼!

光影的長河:影史百大經典華語電影 The River of Shadow and Light

光影的長河:影史百大經典華語電影 跨越時空光影的致敬  
一本對華語影史最厚重的情書
  近幾年國片起飛齊鳴、逐漸在國際影壇綻放光芒,回顧華語影史的長河,過去歷史的乖隔與彼此發展的歧異,依然讓許多出色的華語電影被埋沒在不同的時間、空間底。
  為標記當代華語影史的軌跡,描繪孕育著華語電影新一代創作基底的土壤,本書由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策劃,邀請上百位華語電影專家及傑出影人,一同票選出「影史百大華語電影」,並邀請二十二位影評人為每部影片撰寫專文,耗時一年編彙成中英雙語專書。同時書中也收錄了每部影片的珍貴劇照,不僅勾描了從三○年代至今的華語電影軌跡,也焠鍊出風華千代的時代面貌與記憶。
  這是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穿越歷史光影的致敬,也是站在國片逐漸萌發果實的此刻,一本對華語影史最厚重的情書。
本書特色
  ■資深撰稿影評人小野、王志成、王瑋、左桂芳、白睿文、老嘉華、何瑞珠、但唐謨、林木材、朗天、梁良、陳儒修、游惠貞、登徒、程青松、馮家明、黃建業、塗翔文、楊元鈴、聞天祥、蔡國榮、鄭秉泓等撰文
  ■收錄近百幀難能可見的珍貴電影劇照

好設計不簡單:和設計師聯手馴服複雜科技,享受豐富生活 Living with Complexity

  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複雜,連向來簡單的家用電器都被加上繁複的控制面板,更別說家裡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遙控器。我們必須要放棄這些東西才能回歸簡單的生活嗎?在抱怨的同時我們也正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像是隨時取得想要的資訊,或跟不在身邊的親友保持密切聯繫。其實科技反映出的是我們生活的豐富程度,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複雜,而是不良的設計造成不必要的挫折與困惑。
好設計不簡單:和設計師聯手馴服複雜科技,享受豐富生活  複雜也可以好用,簡單也許只是一場美麗的誤會,因為強調簡單最好可能會讓人們覺得無聊──讀書、寫字、開車、打球,這些事都非常複雜,我們卻可以經由學習而得心應手並樂在其中。所以平衡的關鍵在於同心協力:設計師用合乎人性的設計原則來馴服複雜的科技,使用者也以敞開心胸的學習態度來熟練新的使用技巧。
  諾曼博士談的設計始終以人為本,同樣的道理不只可以應用於產品設計,在服務業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無論是餐飲、娛樂、通訊、金融、航空、醫療乃至公家機關提供的服務,只要重視人與人的互動與溝通,妥善分析服務流程或規劃排隊的方法,就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創造優質生活。
  未來設計的挑戰在於服務與互動,需要集合許多人的力量才能克服。好設計必須建立在設計師和使用者的夥伴關係,而樂於分享與合作的天性,將幫助我們在複雜的世界中追求美好生活。

義大利麵幾何學 The Geometry of Pasta

沒見過一本食譜這麼有設計感的!!
義大利麵幾何學  設計師與名廚的精采演出
第一本最具設計感的義大利麵料理書
  超過一百種麵款,200多種醬汁,淋漓展現義大利麵的美味精隨
完美的造型+完美的醬汁 = Pasta料理絕配
  談到義大利食物,最具代表性的非義大利麵莫屬了。數百年來,義大利人的創意、工藝、農業及口欲,造就了義大利麵變化萬千的形狀和滋味。而這套美食手藝,常是母親傳授給女兒、左鄰右舍相互切磋,從一個鄉鎮傳到另一個鄉鎮,慢慢地也變化出花樣豐富的麵款造型。
  義大利各地的麵食各具特色。比方在比較窮困的南方,用粗粒麥粉做成的麵團是手工塑成的帶有鄉下人氣息的粗礦形狀;在中南部,同樣的麵團則是用機器□壓成簡單的長麵條或是繁複的短麵;北部和中北部,一般較為富庶,用的是昂貴的蛋黃和細麵粉,做成金黃色如斯段般的細麵……而每種麵團的特性、每款的造型風味,以及每個地區的口味和傳統,都有各自講究的醬料。麵佐對了醬,彷彿瞬間脫胎換骨,變得美味絕倫。
  《義大利麵幾何學》首度由設計師與名主廚聯手製作,將麵食料理與美學設計精采結合,透過簡約時尚的黑白幾何圖,在名廚一道道詳細的料理解說下,從科學、歷史典故、文化、食材故事等,呈現義大利麵最完整的料理知識。

畫畫的52個創意練習:用各種媒材創意作畫(隨書附贈保護書套) Drawing lab for mixed-media artists : 52 creative exercises to make drawing fun

畫畫的52個創意練習:用各種媒材創意作畫(隨書附贈保護書套)每個喜歡畫畫的人,書桌上一定要有的一本書
  .超可愛!每一頁的範例都想試著畫畫看!
.超簡單!原來米羅大師的畫,也可以馬上畫得出來!
.超輕鬆!一次學會52個創意,無論是動物、臉部、風景,什麼都可以畫!
  你厭倦了一成不變的鉛筆素描畫?
或是只能有單一媒材的鋼珠筆畫法?
在這本書,給你意想不到的創意點子,帶給你繪畫的無限樂趣!
  看到什麼都會畫  無論是人物,風景,動物,跟著書中所提供的方式,用簡單的媒材,輕鬆畫出你想要的感覺,什麼也難不倒你,每張畫都超有FU~
  學藝術大師思考  藝術大師的畫不再是那麼的遙不可及,書內介紹了耳熟能詳的藝術家,跟著畫,你也能創造大師般的作品,超有成就感!
  一次學會所有的素描技巧  52個創意練習,包含著美術作品中非常重要且實用的技巧,輪廓素描、盲繪、動態速寫等,讓你奠定素描實力,看到什麼都想畫!
  這不是單純的一本教導繪畫的書籍,它能讓你擁有充滿樂趣的生活。
每一種創意練習,都能讓你發出「哇!我竟然也畫得出來」讚嘆的驚訝聲!
  原來,它能激發每個人內在對美術的渴望,並且沾沾自喜!大人可以在其中發掘畫畫的趣味,孩子也可以在其中獲得完成作品的自信心。
  開始吧!
  隨性地翻開一頁,今天想當個畢卡索,或是米羅,還是人物畫家,由你自己決定!完成後,你一定也迫不及待的想和親愛的家人、朋友分享!

攝影的深度:從人像、風景、敘事、靜物、時尚、紀實到城市,80位當代攝影師的創作靈感與實踐 Art Photography Now, Rev. and expanded ed.

攝影的深度:從人像、風景、敘事、靜物、時尚、紀實到城市,80位當代攝影師的創作靈感與實踐  本書介紹八十位全世界最重要、也最受矚目的攝影師,並以人像、風景、敘事、靜物、時尚、紀實及城市等七個章節,深入探索各種攝影類型的源起與發展,以及這些頂尖攝影實踐者獨特的拍攝主題、風格與方法。
  在每篇文章中,除了有作者Susan Bright對於攝影師的精闢介紹和剖析外,難得一見的是,每位攝影師都針對作品親身解說拍攝靈感、創作手法以及執行過程中所遭遇的各種困難。如Cindy Sherman是如何在家人的百般嘲諷下,還堅持她扮裝自拍的人像攝影概念;Andreas Gursky如何擅用他的直覺與觀察力,拍出讓觀看者有如親臨現場的巨幅風景作品;Nan Goldin說攝影就是她表達興奮情緒的工具,而她又是如何拍出有如私密日記般的紀實照片。
  在2011年的增訂新版中,作者新增了〈Transition〉篇章,引導讀者俯瞰近年來世界攝影發展的演變,進一步理解當下的攝影風潮。
本書特色
  .2011年增訂更新版∕全書收錄275張經典攝影作品
.80位全世界最受矚目的攝影師拍攝的私祕想法的與創作過程
.以人像、風景、敘事、靜物、時尚、紀實及城市等分類的實際作品,深入淺出地引導讀者認識並了解當代攝影的潮流

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

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正要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  
首先,他仔細地將地面與草地清理得一乾二淨。
然後,他搖晃其中一顆樹,好讓少許的葉子掉下來。
這就完成了。
  每個日本人都知道何謂wabi-sabi,但若要解釋,他們可能會猶豫很久,最後抱歉地說:「大概只有日本人才能體會。」這個神秘、日本人才懂的概念,正是日本千年美學基礎。無論京都的寺廟、庭院、屋瓦,還是東京的建築、茶碗、服飾,到處都是這個概念的展現。特別是在茶屋裡,每個動作與每樣器物,幾乎都是為了體會wabi-sabi而存在。
  面對一個茶碗,我們應該從何開始欣賞?仔細檢查?還是單憑直覺?wabi-sabi的幾個觀念,可以轉變我們對事物的態度。比方說,本書提到「美其實只是一種與醜妥協的條件」。千利休曾經有個茶碗,在眾多茶碗並不突出,只是有一次,千利休將幾個茶碗放著讓弟子挑,最後剩下這個沒人拿,於是就稱之為「木守」(日本人稱最後沒被摘走的秋柿為「木守」),藉由命名與故事,利休改變了人與物的關係,從別人的「醜」產生了「美」的氛圍,這就是wabi-sabi。
  是的,千利休正是將wabi-sabi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實踐者,而這本書則是第一本把wabi-sabi整理出來,讓大家都能懂的書。本書內容用簡單的條例、比較與例子來帶領我們進入wabi-sabi的世界,設計者可以從中獲得創造的切入點(美國Amazon書店的讀者留言一再表示,這本書每年都讓他設計出新作品),一般旅遊愛好者、生活家,則可以找到新的支點,從此改變看待世界的態度。下次走進京都的廟宇,或捧起一個茶碗,除了驚歎,wabi-sabi還會讓你讀出它想說的話。
  本書作者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曾在日本生活多年,擔任過著名日本雜誌BRUTUS的專欄作家長達三年。雖然受過專業建築訓練,但只蓋過一座茶屋。他在1994年寫下這本談wabi-sabi的專門著作,至今仍然是最多人引用討論的來源。

PANTONE色彩聖經:預見下一波藝術、設計、時尚的色彩狂潮 PANTONE: The 20th Century in Color

PANTONE色彩聖經:預見下一波藝術、設計、時尚的色彩狂潮PANTONE唯一授權,原裝進口國際中文版,全球同步上市 
  只有PANTONE,
才有資格這樣詮釋色彩!
  全世界美術設計、建築工藝、繪畫攝影、時尚流行……頂尖工作者,
對於色彩,他們只相信PANTONE!
  世界色彩權威機構PANTONE破天荒第一部世紀色彩報告!
200多件經典藝術、設計、時尚作品,80組配色祕訣大公開!
業界首見,主題式PANTONE色票一次收藏!
長達一世紀、八十場席捲世界的色彩風潮一手掌握!
  破解近一世紀的色彩密碼,
預見下一波藝術╳設計╳時尚的色彩狂潮:
  ▇色彩溝通的國際共通語言  PANTONE,全世界視覺設計專業人士奉行的用色準則,在1963年創造出PANTONE配色系統(PANTONE Matching System,PMS),以一本扇形的標準化色彩「專書」,解決了視覺設計界為創造出正確色彩而衍生的諸多問題,成為辨識、搭配、溝通色彩的世界第一品牌,也是獨一無二的國際標準。
  ▇以10年為單位,80個關鍵主題  在PANTONE配色系統問世即將屆滿50周年前夕,長期與PANTONE合作的國際公認色彩大師莉雅翠絲.艾斯曼(Leatrice Eiseman)、齊斯.雷科(Keith Recker)聯手爬梳了100年間所有曾經影響整個世界的藝術、設計、時尚風潮,再以10年為單位篩選出80個關鍵主題,輔以80組經典配色組合,供全世界所有創意人自由取用,進行再詮釋、再創造。
  ▇歷史賦予色彩的獨特意義  從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到千禧年倒數,橫跨百年的色彩史繽紛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品酒色唇膏、塵粉紅色連身短裙召喚著爵士時代(二○年代)新女性的墮落頹廢,檸檬糖、淡彩綠松石餐具和廚具暗示著五○年代的樂觀天真,而「加州旅館」黃昏的羞紅和海軍藍在七○年代追逐著天堂……
  ▇PANTONE官方調校欽定  在這個創作電腦化、色彩因個人電腦螢幕呈現之色彩矩陣不同而難有統一標準的時代,本書收錄所有經典作品之色彩皆經過PANTONE調校認可,並以PANTONE獨有的字彙加以詮釋,展現PANTONE在色彩語彙溝通上的堅持與野心。
  當我們閱讀這些富於見解的文字、欣賞這些精心蒐羅的圖像,可以發現PANTONE再次做到了,並在引領我們檢視過去的同時,也啟發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