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撇子女孩》:魔鬼的手,是被壓抑的真我
原文出處:香功堂!!
左撇子女孩宜靜的外公告訴她,不要用左手寫字吃飯,因為那是魔鬼的手。他的姊姊宜安說:「這不是神的手或魔鬼的手,這就是妳的手。」手在電影裡,代表著被壓抑的天性,也代表著來自傳統社會的打壓,用食古不化的觀念,要求年輕一代活在設想好的規矩中前進,不得越雷池一步。而當電影最大的秘密揭曉時,我們才發現,加諸在人身上的傳統觀念,到底是如何大程度地影響著每一世代的人,又是如何扭曲一個人看待世界的眼光。
因為羞愧(或:我是為你好),而被藏匿的秘密,讓人覺得自己是骯髒且需要被掩蓋的,久而久之,也就相信了自己是可以被放棄,沒有價值。因此,電影表面上寫宜靜的故事,寫她如何在外公的影響下,用左手做了壞事,其實真正的主角是宜安,她那止不住的憤怒,她那強大的自毀傾向,不單來自外界看待她的眼光,而是她看待自己的眼光。
鄒時擎擔任編劇/導演的首部作品《#左撇子女孩》,很令人驚艷。但那個驚艷有一大部分或許來自西恩·貝克(Sean Baker)導演的剪輯和影像氛圍,記得在某一場快速剪輯中,我突然有種《左撇子女孩》很不像台灣電影的感覺,即便銀幕上的風景幾乎都是我熟悉的景象,但影片節奏的俐落,人物反應的生猛力道,甚至是帶有強烈通俗劇色彩的情節,以及在被刻意放大渲染的衝擊性情緒後,瞬間收回,並在某個時刻,讓觀眾看到看似張牙舞爪的角色背後,默默舔舐傷口的悲傷等,都有著明顯的西恩·貝克導演作品印記。
因此,《左撇子女孩》也讓我想起當年觀賞李安導演的《推手》的心情,明明是台灣片,又更像外國片。沒有不好,《左撇子女孩》的出現,確實為台灣電影注入不一樣的味道,滋味鮮明辛辣。
我欣賞《左撇子女孩》在對話中,埋進了各種線索,去合理化人物的種種反應,從重男輕女到自我貶抑,又從家人的冷嘲熱諷到為薄情人付一筆喪葬費,去看真情與假意的差異。我好愛《左撇子女孩》片中,宜安帶著宜靜去跟不同商家道歉那一幕,那不只是在教導宜靜不要偷東西,更是在建立宜靜的人格,讓她願意為自己的錯誤負起責任。我喜歡《左撇子女孩》的演員群戲,飾演宜靜的小女生葉子綺,表演亮眼到讓我內心忍不住鼓鼓掌,非常自然卻又非常精準。
飾演宜安的馬士媛,這是她第一次演戲嗎?表現大器,用各種粗俗言語來武裝自我,演出會讓我想起《艾諾拉》的 Mikey Madison,或說,很像西恩·貝克作品中的女性群像。黃鐙輝和蔡淑臻也都有適切的演出,這四位演員全數獲得金馬獎的提名肯定,但這片有個很讓我難忘的演出,是飾演外婆的趙心妍,完美詮釋這個對女兒造成的巨大影響,卻又完全看不清自己問題的家長,明明會是一個可能讓人徹底討厭的角色,趙心妍的演出,又會讓人忍不住笑出來,覺得怎麼可以又壞又可愛啦!
要說《左撇子女孩》之於我的缺點,大概是結尾收得不夠好,過往西恩·貝克的作品,如《夜晚還年輕》、《歡迎光臨奇幻城堡》和《艾諾拉》,結尾都收得極好,能把電影提升一個高度,但《左撇子女孩》結局並未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最後,很期待能趕快看到鄒時擎導演的下一部作品,希望他繼續用一種帶有點異國情調的眼光拍台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