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妳與我,終究是兩個世界。
原文出處:香功堂!!
「不管他們怎麼說,我們都是一個人。」
Alfonso Cuarón編/導的《羅馬》,同步在Netflix與戲院上映;我明白《羅馬》沒有眩目視效或火爆動作場面,敘事又偏抒情詩意,顯然不太符合「為追求聲光效果與娛樂性進戲院」的標準;但對我來說,步調越慢的電影反而越適合在戲院觀賞,專注力會大幅提昇......好啦,有點諷刺的是我看的那場有斷片兩次(機器故障),第二次斷片還恰好落在正精采的橋段,情緒有被小小干擾到!
另外,《羅馬》的攝影出色,Alfonso Cuarón導演親自掌鏡,構圖與光影十分迷人;場面驚喜處處,前後景都有戲、時代氛圍掌控的極好、背景音效極其細膩,人聲與車聲與飛機聲與路人的談話聲與街頭叫賣聲等,閉上眼睛應該會有恍如置身墨西哥城鎮的錯覺;如果不介意多花一張電影票的錢,請務必務必進戲院觀賞《羅馬》。
《羅馬》只能在博客來購票,戲院現場不販售票券,當日場次都得前一天購票才行,購票連結:https://tickets.books.com.tw/progshow/01030001502084/
1970年的墨西哥城羅馬區,原住民女孩克萊奧在安東尼奧醫師家中幫傭,除了清潔打掃工作外,也要幫忙照顧雇主家中四個孩子的生活起居,這一年,安東尼奧醫師為了情婦搬離家中,索菲亞太太情緒崩潰,不解自己為何會被拋棄,未來又該如何是好;克萊奧與熱愛武術的青年費明相戀,當她發現自己懷有身孕時,費明即刻不告而別;這一年的墨西哥街頭有遊行抗議與暴力屠殺事件,而克萊奧與索菲亞太太一家的生活也正經歷劇烈變化......
《羅馬》絕對是我的年度愛片之一,電影開場畫面立刻將我深深吸引住,磁磚地板,潑灑的肥皂水,潮溼地面映照出飛過天際的飛機倒影等,表現出地與天、拘束與開闊的反差;隨後,我們明白開場畫面的磁磚地原來是安東尼奧住家的前廊兼車庫,那是安東尼奧家犬博拉斯生活之處,克萊奧之所以要常常打掃前廊,因為博拉斯總在走廊上大小便等。
(底下會提及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羅馬》以清掃前廊作為電影序幕,暗示劇中人物準備「清掃生活屎事」;索菲亞太太與克萊奧不約而同遭遇愛情打擊,階級不同但受傷的心卻是相似;潮溼地板映照的天與地、天空駛過的飛機、封閉的住家環境等,象徵劇中兩位女性的生活與內心狀態,受困於方框中,亟欲找到出口;各位若有仔細聽/看開場克萊奧清掃地板的聲音/畫面,一次又一次潑灑的水聲與肥皂泡沫,其實像極片尾孩子們在海邊嬉戲並意外落水的橋段,同樣藉由空間與事件來影射主角內外情境的變化,從住家(窄)切換到海岸(寬闊),從沒有出路到獲得救贖,說著克萊奧與索菲亞太太開始走出他們各自的牢籠。
此外,索菲亞與她的孩子們與克萊奧在經歷情傷、家庭分裂以及瀕死經驗(克萊奧早夭的女兒與索菲亞溺水的女兒,剛好都是女孩)後,他們的感情變得更加深厚,猶如一家人般的親密;但我們不能遺忘「階級」,階級是什麼?階級是克萊奧和另一名幫傭用原住民語交談時,小少爺不開心的説:「妳們在説什麼?別再那樣講話。」(孩子其實沒有意識到他用了命令語氣對待克萊奧);階級是克萊奧陪雇主一家一起觀賞電視節目,雇主一家都坐在沙發椅上,唯獨克萊奧坐在旁邊地上的枕頭墊(身分有別);階級是掛滿衣服的天台曬衣場,克萊奧跟跑到天台玩耍的雇主孩子說:「你們不可以來這裡,你媽媽會不高興。」,這時鏡頭拉遠,我們看見天台上一個又一個又一個不同人家裡的幫傭們身影(屬於幫傭的世界)。
《羅馬》之所以動人,在於導演並未掩飾階級的差異,電影透過許多片段讓我們看見無論索菲亞和她的孩子們如何將克萊奧視如己出、無論他們攜手走過多少生命中的風風雨雨,某些時刻,彼此間的隔閡甚至可以被全然消抹掉(海邊相擁一幕美得讓人想哭),但現實是,克萊奧與雇主一家始終存在一道跨不過的界線(種族/階級/貧富);雖然這樣講有點怪,但那隻只能在前廊活動的家犬博拉斯,像是克萊奧與雇主一家關係的隱喻,無論索非亞一家多麼疼愛博拉斯,牠依然無法進入室內依然無法自由地出入家門,只能在走廊待著(我們愛你,但你還是跟我們不一樣),因此,《羅馬》最後那顆凝視著通往天台的樓梯畫面才會如此地打動我,有著她(克萊奧)與他們(索菲亞一家)的世界依舊有所區別的視覺意象,加上電影直到字幕跑完都不見克萊奧下樓身影,也讓這最後一幕畫面流露出一股濃得化不開的思念之情,彷彿凝視著樓梯空景的不是攝影機,而是站在攝影機背後的導演本人。
對我來說,《羅馬》是一部獻給童年的電影,影片令我想起侯孝賢導演的《童年往事》,不約而同地用一種看來冷靜實則情感飽滿(竭盡所能地重現舊時空氛圍)的方式,記錄有朝一日可能會被遺忘掉的童年回憶;《羅馬》也是一部獻給一位熟悉、親密、陪伴長大卻又與自己階級有別的女性作品,帶有一份感激以及些許愧咎的心情,我甚至覺得導演上一部作品《地心引力》裡的女科學家(珊卓布拉克飾演),彷彿也是克萊奧一角的延伸,兩個角色都經歷喪子之痛,都在悲傷的宇宙(人世間)中漂浮一段時間,最後都因為一場災難而重返土地(找回自我)的歷程。
《羅馬》有非常多日常瑣碎的片段,這些看來平凡的橋段都在影片落幕後逐漸發酵出濃郁的情感後勁,例如安東尼奧醫師停車入庫的畫面,講的是他的一絲不苟與對愛車「銀河」的保護,丈夫離家後,索菲亞每次開車外出都故意擦撞其他車子或牆壁,既是索菲亞的報復也講她內心的崩潰;影片後段,索菲亞購入新車(更適合車庫的大小),並開著「銀河」載克萊奧與家人走一趟告別之旅,說的自是索菲亞的成長(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車子/人生道路);或是街頭抗議與私刑暴力對照到克萊奧的臨盆與早夭的孩子(生活的暴力與改變)、索菲亞跟孩子們宣布她已經跟丈夫分手的消息後,背後有一對新婚夫婦正沉浸在他們的幸福中(索菲亞曾經有過的幸福)、全裸的費明在克萊奧房內表演武術的狂放與自信、索菲亞母親送克萊奧去醫院生產,短時間內親眼目睹兩種極端暴力而痛哭的無助、克萊奧抱著早么女兒身軀的淚水、或是無數飛機駛過天際畫面,以及克萊奧在救了溺水孩子後才真正吐露她對女兒的歉意等,這些片段猶如一則則或感傷或驚駭或深情的小短文,深深刻印在我的腦海中。
《羅馬》的好看也來自本片的演員群戲,亮點一是出場不多的費明,Jorge Antonio Guerrero俐落的武術動作(可以去香港發展)與狂野不羈的眼神和氣場很令人難忘;亮點二是飾演索菲亞太太的Marina de Tavira,她的銀幕氣質會讓我想起Elisabeth Moss,帶有點傲氣與不服輸與脆弱的特質;亮點三當然是飾演克萊奧的Yalitza Aparicio,她跟小少爺躺在天台上的笑容、面對費明的靦腆、告知雇主自己懷有身孕時的羞愧、被情緒不穩的雇主責備時的吞忍、失去女兒時眼神的歉意與不捨、還有最後在海邊吐露心聲的淚水等,每個情緒轉折都有打動我,雖然Yalitza Aparicio不是明年奧斯卡影后提名的熱門人選,但真心覺得她的表演層次勝過卡卡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