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電癮娛樂,重要聯繫 | 合作提案 | 媒體邀約 請來信:movie@droupnir.com

「電影推薦」波昂刺刺 –【幸福路上】影評 (On Happiness Road)

《幸福路上》:謝謝你剽竊我的生命經驗
原文出處:Das Kino波電影
24296297_1735813453130718_8239258293390651154_n.jpg

作為愛幻想的水瓶座,除了吃喝啦撒,有一件事我天天在做,就是「意識流」。白話來說叫作「放空」。

我非常喜歡充滿想像空間的電影,這些電影不見得大賣或是獲獎連連,它的某些設定卻讓我帶入投射:假如我是主角,我會怎麼做。這也是我深愛《蝴蝶效應》、《真愛每一天》的原因,每次觀賞我總是幻想自己如何改變自己的過去擺脫這厭世的當下。(但也不是所有改變未來題材都會,《回到未來》就不會)

與上述自身主動幻想不同,有一種觀影則是電影替你幻想。聞天祥老師曾說過:「看電影有一種很幸福的經驗,你坐在電影院裡面,聚精會神看一部電影,然後你驚訝地察覺到,這個導演好像剽竊了你的生命一樣,你突然有一種被理解的那種感覺,你在這裡感到振奮或是救贖,有時候是一種淋漓盡致。對我來講,好的電影是不斷清洗我的腦袋跟心靈。」

對我來說,《幸福路上》就是這樣的電影。

劇中有段不到幾秒鐘畫面:幼時女主角坐在火車踏板(不是座椅)吃便當。小時候和媽媽搭自強回高雄外婆家的記憶突然湧現。我甚至都忘記曾經做過這件事。《幸福路上》一個小細節卻開啟了我早已鏽蝕的回憶。

其實不只踏板吃便當,我明明不是林淑琪,她的生命經驗卻莫名和我重疊。同樣總是幻想卡通情節出現在生活、跟同學說要當一輩子朋友長大卻不再聯絡、父母期盼自己當醫生強迫高中選念自然組、對父母爭執彼此政治立場不同等等。

25498501_1753934267985303_4554710379820824344_n.jpg

電影甚至不避諱政治,呈現臺灣民主歷程。

《幸福路上》捕捉近代臺灣人從小至大的生命經驗。它並不像某些電影搭建今日消失場景讓角色在裡面逛逛街,還原(其實是創造)你根本不存在的虛假意識青春。《幸福路上》彷彿像是90年代臺灣新電影核心宗旨,追隨寫實電影潮流。

我沒想扯國族意識或是複雜後殖民。你無法否認,臺灣新電影離我們越來越遠。銀幕上映的電影即便高喊著臺灣正港本土味,卻都不是我們市井小民的故事。美型的人物、浮誇的笑點、故事的煽情、為符合三幕劇做出的高潮迭起等等,這真的是「臺灣」嗎?所謂的寫實根本不寫實。為何我帶不進自己的生命?

《幸福路上》這樣的動畫電影卻做到了。

隨著林淑琪回想,我重新經歷被遺忘的回憶。原來我不只沒成為想成為的大人,更成為遺忘過去的大人。

謝謝你《幸福路上》,謝謝你讓我回想自己,謝謝你剽竊我的生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