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青春戀習曲》護家盟必看電影!
原文出處:Das Kino波電影
護家盟快來看
自殺抑鬱男戀上宗教正面女
--------------------------
【前言】
好笑、好玩同時深具社會議題省思,《厭世青春戀習曲》大概是今年台北電影節最通俗好入口的歡樂電影。同時,它是一部最適合「護家盟」等反同最適合觀賞的電影。本片並不以同志為主角,劇情上卻狠打以那些宗教保守道德限制個人興趣、個人情慾的假道學。
倘若選一部今年台北電影節最適合影展新手入門的電影,那麼我要推薦《厭世青春戀習曲》。
【劇情大綱】
Eason是一名擔任EMO龐克吉他手的陰鬱高中生。作為Emo,他精神思想上崇尚陰鬱、暴力、自殺等負能量來為音樂發想。正當他在上一所學校自殺,被迫轉學來到新環境準備融入之時,他煞倒一名基督教女孩Trinity。毫無疑問,兩派人馬水火不容。兩小無猜只好偷偷親嘴背地裡見面,不能讓身旁朋友知道。究竟,負能量男與正能量女能否修成正果呢!?
主角EASON
【電影介紹】
《厭世青春戀習曲》為澳洲年輕編導Neil Triffett改編自己入選2014年柏林影展新生代單元評審團特別提及的同名短片。本片為高中音樂劇類型電影,故事有點類似羅密歐與茱麗葉,講述一名Emo搖滾樂團吉他手愛上基督教合唱團歌手。
講述電影前,簡單介紹一下Emo。Emo是硬蕊龐克樂分支。此外,它更代表了一種群體。Emo總是表現抑鬱寡歡,在手腕畫紅線象徵割腕。外表上總是黑髮搭配唇環、耳環、舌環與濃濃的黑演線。身上則穿暗色或黑色T-shirt與緊身牛仔褲搭配金屬配件等等。(大概是如此,畢竟我在臺灣沒看過Emo)
用臺灣流行語來說Emo生活態度,(但意思可能不精準),大概就是「厭世」。因此劇中主角說自己曾經上吊自殺時,新學校的情緒搖滾樂團立刻眼睛為之一亮,認為主角很酷。畢竟他們歌詞總是死來死去,表達對世間憤怒卻沒人真的去實踐。
《厭世青春戀習曲》最有趣的一點,它徹底利用刻板印象作為喜劇反差基底,使觀眾捧腹大笑之際,卻又察覺生活當中存有類似價值觀評斷。舉例來說,主角Eason是Emo就必須擁抱厭世,他耍壞不守規矩破壞校規,不可以去運動(大概是因為運動會讓腦袋很開心?);女主角Trinity則是虔誠基督徒,所以希望所有人都信教讀聖經去受洗不然會下地獄。只要做錯事就得去跟修女告解。作為一名音樂劇電影角色,她的歌詞擺脫不掉「愛、希望、信仰」。
當這兩名角色相戀,彼此價值觀想當然耳,勢必產生衝突。一開始當然是說服對方認為其價值觀是錯誤的(這不就是社會上常見現象嗎?),直到經歷總總難關,才瞭解包容尊重。真正多元的社會,真正喜歡彼此,大概就能夠諒解彼此生活態度,不去干涉糾正。
說到這邊,是否突然感受到莫名正能量。沒有錯,這部片入選了柏林影展新世代 14+ 單元(Generation 14plus, Berlinale
),是推薦給青少年閱聽眾的電影。不過,當中講述同志角色、女生追求情慾,臺灣保守家長大概不這麼會認為電影適合給學生看,是不道德的。
既然說到了同志角色與柏林影展,本片除了柏林影展新生代單元還入圍了「泰迪熊獎」。泰迪熊獎(Teddy
Award)是世界最著名的同志電影獎項。泰迪熊獎為柏林影展官方正式認可的獎項。歷屆泰迪熊獎都沒有在柏林影展單獨設立同志單元,角逐的電影都來自柏林影展所有單元,可以是以同志為主題的電影,或是具備酷兒元素的作品,由主辦單位認定。像台北電影節去年放映過的《巴克斯奶奶的性福配方》(The
Bacchus Lady, 2016),電影主軸講述老人情慾外更有跨性別配角,就使得該片同樣入圍泰迪熊獎。
「悲慘之日」,右一是主角,可以看出他們的Emo扮相
「希望團」,中間是女主角,滿滿正能量。
基於鄙人曾被被說劇情全暴雷沒有美德(?),以下只暴同志配角的所有雷,以讓大家知道這部電影有多歡樂:
【電影劇情:配角Peter】
Peter簡單說外表有點像是歡樂合唱團(Glee)的Kurt,是個陰柔白皙纖細的男生。與其家庭同樣是個信仰虔誠的基督徒。
在劇情剛開始,主角Eason步入更衣室時,就有個鏡頭是Peter躲在角落偷看肌肉男更衣。這邊就可以看出,即便宗教道德不允許,腦袋不這麼想,Peter身體還是誠實的,擋不住男體誘惑的天然吸引力。
接著,音樂課老師指派學生兩兩一名要共同寫一曲情歌作業。Peter與肌肉男Josh被選為一組(看來老師很懂也很故意)結果Peter寫了一首滿滿對男體愛意的歌曲,「你胸肌的汗淋濕了我~」,但他宣稱歌詞寫的是女生。同學全部不相信,包括觀眾。
不敢承認自己同性情慾的Peter
課後Josh邀約Peter,Pter拒絕承認自己是GAY,還說自己正在接受電擊療程。
當主角在圖書館約會後,他不經意撞倒了Peter。結果Peter手上有男性肌肉雜誌,他說謊這是要畫耶穌的素材,更用手機APP接上電療器電自己手指,壓抑喜歡的同性情慾。(其實Peter電的表情有點享受,讓我不自覺聯想到BDSM)之後,橄欖球隊員Josh主動約Peter出去,Peter再次電自己,告訴自己千萬不能沉迷男體。
因宗教信仰覺得自己有罪的Peter與女主角同去宗教告解會。他卻依然不敢承認自己喜歡男生,只敢說對方是女生,「我去了他家,他在我前面更衣...我想跟他做愛。」修女說他這次有進步,至少喜歡不是男生。但Peter似乎開始做出宗教思辨,「我知道耶穌不喜歡,但不代表我不喜歡」,Peter說出自己情慾與宗教信仰衝突。當然基於本片喜劇基調,本片還是很搞笑,Peter背後有一句標語「耶穌是你唯一可以接近的男人」。
劇情後段,肌肉男Josh把Peter找去體育館告白,但Peter說他家庭很保守,父親認為這個社會犯罪率高有戀童癖都是同志害的。接著兩人唱出在電影中的第一首合唱情歌,Josh唱:「即便在索多瑪淹死、蛾摩拉燒死都要愛著你」,唱完,兩人深情親吻。
只可惜兩人的告白被學校兩樂團對立犧牲。Emo樂團團員偷拍兩人親吻照給基督教合唱團團長藉此害對方少一名團員。最後,Peter被團長通報送去治療性傾向的農場拘禁。
以為電影就此結束導演遺忘這條同志支線。沒想到字幕跑到一半還有Josh與Peter的結局。在這就不說囉,留給大家去影展現場看大銀幕體驗。
面對同性情慾,Peter被迫電擊治療。
【電影心得】
《厭世青春戀習曲》劇情滿佔,每一位角色皆有鮮明特色,不單只是透明配角。國外評論有認為本片過於混亂呈現,但我認為,電影忠實呈現每位年輕人心中都存在的「該死的煩惱」。
更有評論認為《厭世青春戀習曲》劇情執行面與角色語氣過於幼稚,對比它背後承載的複雜社會議題面,這是失敗的。但我不這麼認為。基本上本片是高校音樂劇,在劇情上本就不該過於複雜。如同歡樂合唱團(Glee),令人著迷並非那高潮迭起的劇情變換而是整體呈現的青少年焦慮感。至於角色幼稚,像是劇中Emo團團長深信偶像骷髏王是個殺過人砍過父母棺材的黑暗魔王因而讓他崇拜信仰想要在比賽大放異彩。這的確滿幼稚的,但年輕人本該如此幼稚不是嗎?中二裝成熟大人反而假掰。
我認為,《厭世青春戀習曲》以愛情故事作為通俗劇基底,並用幽默詼諧搞笑哏與朗朗上口的旋律輔佐,讓老少觀眾都能找到自己的投射趣味。以這次觀影經驗來說,是我少數在試片間難得聽到如此多笑聲的一次。(不過也因為試片間通常是放沉悶的藝術片啦...)
片中的歌曲
作為一部音樂劇電影,《厭世青春戀習曲》每一首歌曲都在推動劇情。打從第一首歌曲,無須旁白告訴主角背景,從畫面從歌詞,主角陰鬱個性的被霸凌生活清楚一目了然的揭露。而後的訴愛情歌、慘哭的難過分手激昂歌曲更都清楚表達了當下角色情緒感受,讓觀眾得以不靠台詞了解。就這方面,我認為《厭世青春戀習曲》是成功的。
作為一部歐洲影展認為適合推廣給青少年電影。在議題面,我認為《厭世青春戀習曲》狠打多數華語電影。本片劇情,讓女生主動告白、女主動追求情慾舌吻、擁抱負面性、追求真正多元、更痛擊假面的保守。(甚至夾雜了財團對於小百姓的打壓此等階級議題。)
即便電影一直開基督教玩笑,但它並沒有一味痛斥宗教,而是認為能夠彼此包容融合才是良善真諦。電影結尾的大合唱,情歌、情緒搖滾、福音歌巧妙都被地融合,就是告訴觀眾:每個人都能做自己。無論是擁抱死亡的負面歌詞或是真善美的正面歌詞都該被允許吟唱。這才是電影傳遞的中心主軸。
女主角劇情中段就曾唱過一歌首:“Could Jesus Have Been an
Emo?”(耶穌可以是EMO嗎?),當中有幾句歌詞是「也許耶穌不介意我們不同,也許耶穌不介意我們犯錯。」不以宗教評判他人,或許才是宗教的真正良善。在一部相對幼稚的高校戀愛通俗劇提出如此成熟的宗教辯證,《厭世青春戀習曲》是精采的。
【結語】
《厭世青春戀習曲》傳遞足夠的信念與正能量,讓你能夠離開戲院展開笑顏卻不忘劇中那些價值觀辯證,以此來評斷,我認為《厭世青春戀習曲》是一部值得推薦觀賞的電影。
▇《厭世青春戀習曲》將於2017年台北電影節放映,場次如下:
2017/07/0410:40新光影城2廳
2017/07/0921:10光點華山電影館2廳
2017/07/1315:40光點華山電影館2廳
電影角色與其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