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無限家》:我的「1729」知音。
原文出處:香功堂!!
1914年,出身貧困階級的印度數學奇才拉馬努金將他的研究寄至英國劍橋大學,獲哈代教授邀請至劍橋大學繼續深造,拉馬努金告別母親與妻子與家鄉跨海追夢,只是他的出身背景、學歷與膚色受到同儕與校內高層人士打壓,想要開發人類腦袋的「無限」想像,得先跨過人們架構起的種種「有限」規矩....。
「偉大的知識經常來自卑微的起源」李特爾伍德。
「無限與有限」的戰爭在《天才無限家》反覆上演。
拉馬努金腦海不斷有新的想法產生,無邊無界,不見盡頭,但他腦袋裡的「無限」卻不斷遭受「有限」環境打壓,包括英國社會對出身貧困階級者、未受過高等教育者、血統出身不同於己者的歧視、老學究(長輩)對年輕一輩懷有偏見與驕傲等等;人類擅長用「有限」規則去束縛「無限」想像,擅長將不熟悉的不明白的無法理解的事物給妖魔化,以免受到驚嚇與傷害(或威脅自身地位)。
人類要想走向「無限」,首要跨過的關卡即是打破「俗世的規矩/無形的界線」,如果拉馬努金一輩子聽從母親的話(母親對孤單的焦慮),從沒有踏出過印度一步,或許他的研究永遠不會被世人看見;如果哈代教授沒有放下階級驕傲(對人的偏見),或許他永遠無法理解拉馬努金,甚或攜手破解分割數;如果拉馬努金沒有對未知保有崇敬與包容的心(信仰),或許他會直接忽略掉腦袋裡天馬行空的想法,所有偉大的數學公式也就沒有被述說的一日。
我以為拉馬努金的悲傷,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排斥與傷害。
《天才無限家》說世上沒有完人存在,因為我們無法全能與全知,永遠只能看到事物的某幾個面相,卻又對其他看不見的面相感到焦躁不安與懷疑;然而看不見不代表它不存在或不真實,一如上帝或神佛、一如無法被證明的數學公式、一如愛情與友情。
《天才無限家》說歧視與嫉妒與怨恨與焦慮與害怕可能產生各式各樣的界線,但對人的關愛、理解、包容與付出,或能消弭界線。
「這些公式對妳不重要,因為妳不理解它。我希望能找到理解它的人,那時候,它就會變得重要。」拉馬努金。
拉馬努金的悲傷,也在於他遍尋不著知音,只能孤單書寫只有自己才懂的數字。
《天才無限家》的動人來自哈代教授放下「身段」,真心擁抱他與拉馬努金的友情。儘管兩人國族、學歷、信仰皆不同,但對數學的熱情與熱愛,讓他們得以拋開外在成見,在「只有你我才能懂的數學公式/語言」中,找到最真摯的情誼。
《天才無限家》用「1729」這組數字闡述哈代教授與拉馬努金的友情,「1729是一個可以用兩種方式寫成兩個正整數的立方和的數字,而且是有這種特性的數字中最小的一個」(維基百科),兩組不同的數學公式(身份地位膚色國籍),最終是可能匯集並得出相同答案啊!此外,「1729」是所有這種特性的數字中最小的一個,也象徵哈代教授與拉馬努金的心靈距離,遠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接近彼此。
《天才無限家》劇本有其動人處,可惜影片之於我並無太多感動。
對某些朋友而言,數學或許是浪漫的純粹的真理的代表,但對我來說,數學等於茫然,哈。
我總覺得懂「分割數、伽瑪函數」等名詞的朋友,應該會更喜歡這部影片。
另外,《天才無限家》的演員們拆開來看都沒問題,兜在一起卻沒能擦出令我信服的火花;導演
Matt
Brown的敘事有點太四平八穩,我無法為哈代教授與拉馬努金的友情增長而喜悅也無法為他們的別離而傷感,甚至連拉馬努金受到同業肯定一幕都覺得情緒很平靜,儘管《天才無限家》配樂有時搶戲(煽情)的惱人,但整部電影看下來,依然覺得味道平淡,少了場真正刻印在我腦海中的關鍵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