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電癮娛樂,重要聯繫 | 合作提案 | 媒體邀約 請來信:movie@droupnir.com

「電影推薦」橘貓 【達爾文的噩夢】影評 (Le Pesadilla de Darwin)

煉獄夢遊──達爾文的噩夢
原文出處:橘貓‧夜空

Le Pesadilla de Darwin

本文中對劇情的介紹與對情節的描繪,可能會影響您觀影的樂趣
  
在非洲坦尚尼亞的上方,飛機起起降降。坦尚尼亞的人民抬頭仰望天空,看著一架架歐陸飛機降落到這片大地上,他們以為,這些飛機清空貨艙,準備載回一箱箱當地加工的漁獲,代表的是工作機會與安頓生活的希望。但是,他們卻要等到很久之後才會瞭解,這一架架飛機,載來的不是希望,而是將他們拖入煉獄中的謊言。

2004 年的紀錄片《達爾文的噩夢》(Le Pesadilla de Darwin),乍聽之下會以為是一部討論演化論的科普電影,卻帶著觀眾進入非洲坦尚尼亞地區,在那裏,物競天擇的法則被完整展現,食物鏈最底端的人民過著沒有希望的生活,卻又沒能被環境淘汰。他們在生與死之間遊蕩,像遊魂一般地過著非人生活,彷彿掉進一場永遠醒不來的噩夢中。
  
《達爾文的噩夢》曾經入圍 2005 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卻被同年的《企鵝寶貝:南極的旅程》(La Marche de l'Empereur)擊敗。那年之後,企鵝寶貝在台灣發行了DVD,成為無數國中小生命教育的經典教材,但《達爾文的噩夢》卻沒有獲得對等的關注。它充滿批判的力道、慘忍的影像,讓人不敢直視銀幕,也就只能放在黑暗的影廳中等待觀眾發掘。
  
在今年舉辦的「2016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當中,推出了本片導演雨貝梭裴(Hubert Sauper)的焦點單元,雨貝梭裴是歐洲奧地利人,但他卻心繫於非洲大陸的脈動,本片是他著名的「非洲三部曲」之二,也是最具爭議的一部作品。在片中,他穿梭於坦尚尼亞,帶著小型攝影機,與觀眾一起踏上一場夢靨般的旅程。
  
1950年代時,維多利亞湖中被引入尼羅尖吻鱸,兇殘的尼羅河鱸改變了當地的生態,卻也因為其高昂的食用價值,成為當地人的生活命脈。電影的鏡頭先從最外層的邊界開始,接觸來到非洲討生活的歐洲機師,之後又步步往內陸前進,先是為了滿足歐洲飛行員性需求而存在的當地娼妓,再到時時都有生命危險的漁業機構夜間警衛,當地人的生活重心,被緊緊繫在這條從外引入的兇殘物種之上。
  
加工漁業雖然帶來了工作機會,卻沒有實質改善當地人的經濟條件。坦尚尼亞的人民普遍買不起加工精美的鮮魚片,他們只能回收魚屍,吸取屍骨上的魚肉。大量的魚屍被成堆日曬,先切除魚頭,再經過油炸,就能成為當地人的食物。然而,魚屍的處理過程駭人,滿地可見的蛆蟲爬滿腐肉,不用親臨現場,就能感受腐敗的屍氣穿出銀幕,在滿地屍骨中餵養當地人民的生命。

2
  
上帝創造了世界,卻沒有給予足夠的資源,物質匱乏成為當地人民的煉獄。巧妙的是,「飛機的空貨艙」成為這部記錄電影中最可怕的懸念,導演在敘事中戳破一個當地民眾信以為真的假象,配合電影中揭露的傷病與死亡,觀眾會開始意識到,享受著安逸生活的自己,已經在無意間,成為運送衝突與災難前往非洲大陸的共犯。
  
空貨艙裡面究竟裝了甚麼?紀錄片導演的鏡頭拍不到真相,卻能拍到在衝突與暴力之下,那些在夜間巷弄中吸食著強力膠的非洲孩童。問題的答案沒有被解答,卻在觀眾心中留下最恐怖的印象。
  
閉上眼睛,我試著想像自己正在銀幕前觀看的故事當事人,在 12 年後的今天是否仍然安好?這個可怕的念頭在腦海中一閃即逝,半秒都不敢停留,而張開眼之後,才感受到其他觀眾們正在影廳內此起彼落地發出不忍卒睹的驚呼聲。或許就在那一刻,我們才發現物競天擇的噩夢是我們逃離不開的現實,人間即是煉獄,而你我皆不敢直面。

1

個人喜好:★★★★★★★★☆☆﹝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