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愛在他鄉》異鄉變家鄉的遊子流浪夢
原文出處:雀雀看電影
《愛在他鄉》藏著曾經離鄉生活的孩子都可以感同身受的故事元素,不論這趟旅程一開始是環境所迫、或者自願自動,那番幾度在流浪失根的苦澀三溫暖心境流連,而後終於漸漸適應、重新扎根的人生追尋過程,是天下遊子們大同小異的人生寫照。
本片描述50年代的一為年輕愛爾蘭女孩遠度重洋到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工作賺錢的種種大小事。開宗明義提及聰明優秀的年輕人待在家鄉毫無就業機會的偏鄉窘境,對照的是紐約這希望之城的魅力,在那裡,百業繁興,連水電工、櫃姐都能擁有工作的尊嚴,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任何計畫都有可能被實踐。布魯克林就像一個小小聯合國,大部分的人都是來自遠方異國移民,是故異國之戀隨時都能在異鄉紐約發生。
另一方面,當年輕主人翁艾莉絲透過同鄉會的小世界望向所處的紐約新世界時,在一群說不上感情熱絡但仍會互相幫忙互助的愛爾蘭女孩的一起生活中,漸漸也感受到了異鄉變家鄉的歸屬感反轉體驗。反倒是再度回到「真正的家鄉」愛爾蘭時,那些再熟悉不過的街坊鄰居、甚至社會氛圍,都讓艾莉絲感覺到「自己人,最刻薄」的事實,不論是以前打工的麵包店老闆娘或是觀念狹隘彆扭的小村價值思維,就是他們曾經如此地看不起一個年輕人的璞玉質地與潛力部分,就算艾莉絲學成、因故返鄉,母親與小鎮看似用敞開的雙臂歡迎女孩回鄉安頓,也都已經容不下女孩兒見過世面變得廣闊的心胸。
我不禁想像若艾莉絲從來沒有在海外私訂終身,會不會回愛爾蘭之後就從此不再重返紐約了呢?答案或許是肯定的,畢竟「家」的概念有時是一種習慣,「回家」如此天經地義、「建立新家庭」聽起來那麼冒險,若非生米已煮成熟飯、若非前老闆娘臨門一腳提醒艾莉絲家鄉的種種陋舊缺陷,可能艾莉絲回家了,工作有著落了、婚事/飯票有著落了,就不會再遠行了。況且50年代的紐約,長島上還是荒野一片,誰曉得前往新世界就代表著能擁有美好的未來呢?
你喜歡過怎樣的日子?有人喜歡與大自然為伍、有人則生活離不開便利大城。去人滿為患的沙灘海邊玩水比較熱鬧?還是想到人煙稀少的岸邊擁有全部的寬闊沙灘?這不過是很個人的喜好取向,沒有對錯。《愛在他鄉》一方面呈現了愛爾蘭小城鎮的韻味風情、另一方面也用全景畫面和布魯克林大橋等地標展示了紐約一大隅,在那個「美好年代」,年輕人可以選擇當原鄉人、也可以選擇移民當一個異鄉人然後讓後代變成紐約布魯克林人,那是多麼棒的一件事啊。
但前提當然是得忍受得住在他鄉打拼生活的必然孤苦陣痛時期。
《愛在他鄉》片頭片尾分別用一陌生女人與女主角來扮演「難以親近的陌生前輩」,對著船上邂逅的後輩殷殷教導告誡,表達一股對「同是愛爾蘭人/異鄉人/移民者祝福」的曖曖傳承感,不論曾為異鄉遊子的你/妳後來是選擇歸鄉了沒有?艾莉絲那一副故作堅強的表情,都是你我曾愛在他鄉過的標誌性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