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婚日記》:什麼時候是結婚最佳時機?
原文出處:MOVIE
BOULEVARD
兩個人要交往多久才是最適合結婚的時機呢?這個問題恐怕是每個戀人,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會面臨到的情況,我們都害怕而且渴望著解答,卻從來沒有一定的規則可循,沒有絕對的答案。有的人交往不久就閃電結婚,有的人穩定愛情長跑,卻在要結婚的前一刻選擇逃跑。於是電影《追婚日記》(又名《杜拉拉追婚記》)便以此為命題,開展出屬於杜拉拉的故事,同時也訴盡了都市男女不常正視的孤單心事。告訴你『結婚真的不是在已婚欄位打個勾這麼簡單』。
改編自中國作家李可的同名暢銷小說《杜拉拉升職記》,得到不錯的迴響,除了電影,也改編成了電視劇和話劇,杜拉拉一角更是由徐靜蕾(同時也是該片導演)、王珞丹和姚晨輪番詮釋,距離電影推出五年後,續集《追婚日記》,男女主角由黃立行、徐靜蕾變成了周渝民、林依晨,更加入了陳柏霖和After
School的Nana等人助陣,導演則換成了臺灣的安竹間,以廣告創意總監起家的安竹間首次執導電影長片。不過雖然是續集,但《追婚日記》和前作的關聯性大概就只有杜拉拉和王偉這些名字吧。
或許是首次執導電影吧,《追婚日記》看得出來導演的生澀,以及充滿短片式片段的尷尬節奏。我很喜歡電影開場的安排,並不是陳妍希的客串有多讓人驚喜,而是藉由墜樓一幕配上公司裡年輕貌美卻猶如複製人般的年輕妹妹環伺,沒有人在意窗外30歲的同事正在墜落,直接點出了都會女性邁入30的各種初老危機,配上極具都會感的主題歌曲“姐”,這部電影的引子做的華麗誘人。只可惜隨後接上的故事敘述,不管是剪接還是節奏,都讓人感到坐立難安,一如杜拉拉和王偉爭吵後,杜拉拉獨自哭泣的橋段,接得突然,呈現手法過於偶像劇,情緒沒辦法融入。還有兩位男主角對女主角的壁咚,極其不自然,尤其陳柏霖的,整個壁咚卡卡的咚滋咚滋,不懂為什麼不卡掉重拍。
電影式的開場,偶像劇的發展,童話般的結局,再外加『維多利亞的秘密泳裝特輯』式的度假橋段,這部電影如果不是它所要討論的議題能夠引起一些共鳴跟思考,當然還有林依晨和周渝民的賞心悅目,恐怕無法造成如此的討論度以及在觀眾心中的好感度。不過,台灣主角們的中國大陸口音,可能是在觀賞這部電影前需要心理建設的,雖然這個口音在這個角色設定是必要的。電影歌曲是這部電影另外加分的元素,除了“姐”、“如果我變成一首歌”、個人很喜歡的“也可以”外,配合電影由導演填入中文歌詞的“為自己而自己”,蠻具有療癒的效果。
所以,什麼時候是最佳的結婚時機?我們看到了王偉,他在等待一個有車有房、飛黃騰達、事業有成的安全期,達到這個境界,他可以給杜拉拉一個比較無憂無慮的生活,甚至連杜拉拉自己可能都在等一個升職的時機,她知道(想要)事業的成功能夠讓他們的生活更為完備。可是,事業有成勢必需要付出一些代價,你可能為了忙碌的公事忽略了愛你的她,久而久之,感情就淡了。我們有一個《穿著PRADA的惡魔》裡小安的前車之鑑,還記得奈吉是這樣說的,『when
your whole life goes up in smoke, means it's time for a
promotion.(當你的私人生活開始烏煙瘴氣,就是升遷的時候了)』。結婚真的要考量這麼多嗎?
於是電影出現了另外一個男朋友,交往五年做不到的,這個人幾個月就做到了,但這樣的求婚真的是她所需要的嗎?他們在事業、經濟方面看來沒有什麼問題,但幾個月的時間相處,真能了解對方,遇到問題真能解決?電影沒有告訴我們相處多久才是真正的OK,但或許從杜拉拉的不安,毅然決然地拒絕,就可以看得出來,要走到結婚,還是需要時間培養的,有感情,即使再濃烈,也是不夠的。結果看完電影,什麼時候才是最佳結婚時機,嘿嘿,答案還是需要自己拿捏。
不過,有些議題電影裡還是有明確指南的。例如電影點出了傳統男尊女卑的迷思,杜拉拉放手讓王偉往他攝影夢的目標邁進,但杜拉拉事業越來越成功,王偉開始感到徬徨,這或許講出了不少現代男性的心聲,身為男性,心有戚戚焉,但是在愛情裡,兩個人的相處是互相的,是平等的,是不求外在價值的,女方事業有成又如何?做個更加體貼的男孩,讓女生在忙碌之餘又更加愛妳,緊緊拴住她的心,何樂而不為?
又電影裡展示了情侶們都會有的溝通問題,杜拉拉和王偉就因為有事不說,才會把問題無限擴大,都要走一輩子的伴侶,有什麼話不能說呢?有什麼事不能提出來討論呢?(欸,可是即便如此,有的時候情侶溝通還是很需要稍微潤飾的,溝通是一門藝術,溝通應該是潤滑劑,不要讓溝通成為一把利刃。感情事兒真的是一門相當複雜的功課啊!)
《追婚日記》或許以電影的標準來看,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可以再更好,但電影提出來的議題,或許沒有相對應的答案,卻猶如一面明鏡,讓觀眾看到許久沒停下來審視的自己,傾聽自己所需要的究竟是甚麼。就像歌曲裡所說的,『武裝自己從不失誤,卻比任何人無助』,不如鬆開自己對自己的束縛,看看生活裡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