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電癮娛樂,重要聯繫 | 合作提案 | 媒體邀約 請來信:movie@droupnir.com

「電影推薦」香功堂 -【福爾摩斯先生】影評 (Mr. Holmes)

《福爾摩斯先生》:福爾摩斯先生的盲點 。
原文出處:香功堂!!


安:「死亡離我們並不遠,它就在牆的另一邊;反而是在牆的這一邊的我們是如此的......」。
福爾摩斯先生:「孤單」。

《福爾摩斯先生》有三條故事線交錯進行,一是積壓在福爾摩斯先生心頭多年的陳年往事,壯年時的他接受年輕男子凱勒先生委託,調查其妻「安」的神祕行蹤,只是案件發展出乎意料外,導致福爾摩斯先生從此引退,不再擔任偵探;一是年邁的福爾摩斯先生接受日紳梅崎先生邀請,前往日本採集植物「山椒」,據傳山椒對治療失智很有效果,而高齡93歲的福爾摩斯先生,亟需草藥保護他珍貴的記憶;還有一條支線是福爾摩斯先生從日本返回家鄉,他與女管家慕洛太太的兒子羅傑的互動,福爾摩斯先生在羅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聰慧而孤單,所以他儘可能幫助羅傑了解自己曾經犯下的過錯.....。



三段故事,看似互無關連,電影越到尾聲,越能看見隱藏在期間的細線,環環相扣,牽引彼此。

《福爾摩斯先生令我想到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導演的《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劇本同樣有一層又一層的真實與虛構對照閱讀趣味;一如影片主角福爾摩斯先生,他是柯南道爾爵士創造的偵探小說人物,但《福爾摩斯先生》卻讓虛構的福爾摩斯先生成了如真人般的存在;電影裡的福爾摩斯先生和小說裡的福爾摩斯先生一樣,把生活周遭所有細節都看在眼裡,運用磨練多年的邏輯思考能力,輕易化解各樣難解「謎團」。

《福爾摩斯先生》前半場多在把玩解謎/推理的樂趣,從穿著打扮到物件的擺設位置等,推敲出「只有一個的真相」;但電影真正想講的不在「真相」為何,而是真相背後的「人性」;影片後半場,我們發現福爾摩斯先生之所以引退,並非沒能解開謎團,而是沒能看見「答案」對當事人會有怎樣的影響;無論是鋼鐵人(小勞勃道尼)或圖靈(班奈狄克康柏拜區)版的福爾摩斯,他們都有高超的推理能力,以及同等低落的社交能力,他們都活在個人世界中,推崇「想像對我無用,我只在乎真實」;《福爾摩斯先生》順著這個設定讓觀眾看見聰明一輩子的福爾摩斯先生的致命傷/盲點:欠缺同理心。

(底下有聊到關鍵劇情喔)



太過聰明的福爾摩斯先生,向來瞧不起「感性」,感性會誤事,會掩蓋過人的邏輯思考;電影中,福爾摩斯先生不曾讀過華生以他為藍本撰寫的小說,小說太有戲劇性太過廉價太不真實;福爾摩斯先生無法理解「虛構作品」的價值,正如他不能理解長時間處於痛苦邊緣的人,需要的或許不是冷漠真相,而是拉一把的支持與理解。

皮克斯動畫《腦筋急轉彎》告訴觀眾,生活不能只有喜悅,還得有哀傷調劑。

《福爾摩斯先生》則告訴觀眾,人生不能只有邏輯(真相),有時也需要謊言調劑,謊言未必出於惡意,而是想讓活著的人,擁有走下去的勇氣。

電影尾聲,理智一輩子的福爾摩斯先生,寫下人生第一篇小說(虛構故事);那既是福爾摩斯先生對自己的救贖(一如電影《贖罪》裡,年邁作家撰寫「擁有幸福快樂結局」的小說來懺悔/彌補年幼時犯下的過錯,翻轉那「不幸福不快樂」的現實人生),亦是福爾摩斯先生對他人的最後救援(梅崎先生)。



《福爾摩斯先生》劇本的機巧在於翻轉虛實關係,虛構人物在電影裡成了真實人物,電影裡的真實人物對虛構小說(謊言)感到不屑,直到生命走向尾聲,才明白偶爾的白色謊言有其存在意義,一如華生醫生竄改真實故事結局,是想幫助精神崩潰的好友走出情緒陰霾,一如福爾摩斯先生為撫平梅崎先生的遺憾,幫他創造出一個新的父親形象;然後我們把這個劇本格局往外再推一層,電影裡的福爾摩斯先生承認「虛構小說」的重要性,一方面肯定電影(以及原著小說)的存在意義,一方面更是對《福爾摩斯》系列作者柯南道爾爵士致上最大敬意,感謝《福爾摩斯》系列小說的存在,讓平凡的現實生活增添驚險刺激以及充滿想像力的趣味色彩。

我沒讀過《福爾摩斯先生》的原著小說《心靈詭計》,單從電影來看,劇本確實厲害,把虛構人物變成真實人物,又用真實化的虛構人物回過頭來肯定電影與小說文本,相當有意思!

《福爾摩斯先生》的好看,不只是玩弄真實與虛構的對應關係,劇本埋哏亦能有效鋪展開來,一如影片開場,搭乘火車的福爾摩斯先生遏止一名男孩拍打玻璃窗上的胡蜂,這個過場不但暗示胡蜂在片中的重要性,也很快讓觀眾明白年邁的福爾摩斯先生依舊寶刀未老,單從男孩的穿著打扮和眼神,便能判斷出他的想法和接下來的行動,當然,玻璃窗上的胡蜂,玻璃,也是電影的重要關鍵;或如福爾摩斯先生拜訪日本廣島,看見一名老人跪在地上對著幾顆石頭膜拜,梅崎先生解釋那些石頭代表老先生的家人,廣島核彈下的犧牲者,死亡與石頭的意象在電影裡多次出現,除了片尾福爾摩斯先生有樣學樣用石頭來紀念亡者外,記憶力衰退嚴重的他在醫生的建議下,於筆記本上畫下黑色圓點標註哪天哪時曾經短暫失憶,藉此檢視記憶衰退狀況,筆記上由疏而密的黑色圓點,不正似老人紀念死者的石頭,代表著記憶的死亡吶。



另外,《福爾摩斯先生》藉三個不同時空或地點角色,豐富/強化故事肌理;孤單的婦人安與孤單的福爾摩斯先生與孤單的男孩羅傑,三個角色分享著共通的、不被理解的寂寞心情,正因為心境如此相近,才會彼此吸引,成為彼此心頭的「負擔」(福爾摩斯會心疼羅傑不是沒有道理的啊!);而安的結局呼應的是梅崎先生的結局,從過往遺憾走向未來希望;福爾摩斯先生和慕洛太太則是另外一組對照(衝突),學識豐富對應知識水平較低,理性對上感性,表面上看來福爾摩斯先生無論是學識地位涵養都在慕洛太太之上,但慕洛太太教訓兒子的話語:

「你應該學到教訓了吧,有時候不要把心裡話全部說出來」,聽來同樣適用在福爾摩斯身上。

《福爾摩斯先生》劇本結構紮實,導演比爾坎登(Bill Condon)將電影拍的流暢好看,剪接、配樂、攝影都很突出;演員同樣叫人印象深刻,飾演慕洛太太的Laura Linney、飾演神祕女子安的Hattie Morahan、飾演羅傑的Milo Parker和飾演梅崎先生的真田廣之等人,都有適切穩當表現,而飾演福爾摩斯先生的Ian McKellen,演的真好,把福爾摩斯先生的睿智與愧咎與亟欲保存流失記憶的慌亂給演的入木三分,我不確定Ian McKellen能否憑如此精采/精準演出獲得奧斯卡評審青睞,但這部影片因為有他的存在,而增色非常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