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電癮娛樂,重要聯繫 | 合作提案 | 媒體邀約 請來信:movie@droupnir.com

「電影推薦」波昂刺刺 -【保全員之死】影評 (The Death of A Security Guard)

《保全員之死》台灣媒體所創造的「真相」
原文出處:
Das Kino波電影
1KF0A3490_688x458
這是一部同志電影;這不是一部同志電影;
這是一部反同運電影;這是一部真實的台灣電影。
-------
 
導演、編劇:程偉豪
製片:李懷瑾
演員:呂革進
  


前言
《保全員之死》是一部屌爆的電影。單看預告片段,絕對無法明瞭這部電影究竟在搞甚麼影。你無法用類型去限縮它,它既不是紀錄片,說是劇情片,定義又太不精確。導演在故事開始時,就創造了一則假新聞,虛實雜混,觀眾明白它始終是假的,但隨著劇情推演,卻又「自以為是地」在心中腦補以為的「真相」。直到最後,才被導演賞了一記耳光。原來,我們只是順著媒體狂歡的愚民。

劇情大綱
一具屍體橫躺在公寓大廈旁,身著保全制服,全身骨折,血肉模糊。看起來似乎是自殺,但卻沒有留下任何遺書。親朋好友同事碎嘴發表著己見,新聞媒體則是糊里糊塗地捕風捉影著。是情關過不了、是鬼魅纏身、是因為性傾向受到欺負霸凌,眾說紛紜,但其實大家心裡都沒個底。

終於,媒體發現了真相,但是,那卻只是,被創造的真相。

maxresdefault_806x454
真主播,假新聞

***為了方便討論電影,以下將會完整劇情透露,慎讀***
 
完整劇情
故事從台視主播張宇播報著一宗命案說起,夜班保全呂革進墜樓而死,無人知曉原因。

之後,觀眾的視角伴隨媒體鏡頭,看著警方收屍查驗,訪問著死者好友、鄰居、同事,大家臉色凝重,都認為死者是感情過不了門檻,毅然而然決定結束生命。年長同事哀嘆著,「你何必為了一片葉放棄森林呢」,「年輕人要愛惜生命著」。

嗜血媒體繼續追查著真相,訪問著死者房東,「看他都帶男生回來」,「來的男生都是同一個」,「他的生活是一團謎」。記者接著發現了一根假陽具與死者生前的女裝照片。看到這邊,觀眾開始心想,他該不會是同志吧,沒錯,一定是這樣!哪個異性戀男生會扮女裝,家裡還放假屌捅屁眼呀!

超嗜血媒體依然追查著真相,你懂的,這時候一定要補著死者家屬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畫面,觀眾才會為之動容,覺得新聞好好看。記者沒人性地訪問死者哥哥與父親有何感想。

畫面轉向談話性節目,名嘴們、主持人討論著死者曾經擔任法國傭兵,卻因為不明原因辭退。有人受訪說,「傭兵會測性向測驗,藉此想知道你是不是同志」。聽完恍然大悟的名嘴震驚疾呼,「那一定是性(傾)向問題!」,認為這就是死者自殺原因。之後,雞排妹透過Youtube鏡頭,批評著名嘴很有事。

接著,死者的同志朋友JUJU突然出現,說著「我以前看G片,狗狗(呂革進)都不排斥耶,甚至有生理反應。」「他還問過我,一個人出櫃是甚麼感覺」。訪問結束,JUJU當天就在臉書公告,自己知道真相,自己是呂革進生前最後聯絡的人,企圖藉此走紅。

真相似乎浮現,死者是同志。但,是同志,重要嗎?

媒體不知道從哪裡挖出情報,死者小時候被哥哥性侵過。想藉由這樣報導,讓死者性傾向與新聞接合上一些關聯。媒體開始圍堵家屬。JUJU則又打扮亮麗上新聞發表著個人意見。

畫面轉為新聞龍捲風,眾人討論著死者墜樓前的監視器畫面,似乎有鬼影。難道呂革進之死,和藍可而事件一樣,都是鬼魅作祟?媒體可能是沒新聞做,甚至跑去訪問法醫高大成,死者的死究竟還存在甚麼疑點。

新聞越報越烈,開始有同志團體高呼多元成家,尤美女委員更在立院疾呼推動法案。挺同畫面結束後,畫面變成賴士葆、護家盟、美江等人對同志抱持反對的另一種聲音。
逐漸,臉書出現了「狗狗(呂革進)的彩虹戰士」粉絲團。PTT則出現爆卦、懶人包,說著「狗狗是恐同底下的犧牲者!」。

民眾開始被煽動。數十萬人擠爆凱道遊行,「送狗狗!」表達支持同志,不要在有下一個性別霸凌犧牲者。

新聞畫面終於結束,時間倒轉,回到了呂革進死亡的當晚。

呂革進在廁所看著男人幫雜誌內頁的豔麗女郎打著手槍。接著,他翻閱雜誌,看到一篇文章「想交女朋友,問問你的同志朋友,他們最懂女人」。於是他透過臉書私訊JUJU,這位他的同志朋友。聊完以後,呂革進用著跑酷動作,來到了樓頂。他抽著菸,沒想到,風一吹,竟然把門鎖上。他慌張,趕緊把鑰匙插進門鎖,卻硬生生斷裂。他摸著口袋,幹,手機放在一樓保全櫃台。

一個人,被鎖在頂樓上,無法求助。

呂革進看了看街道有無行人,但半夜時分,連個鬼影都沒有。就在此刻,他發現,隔壁大樓其實離很近,配合自己跑酷鍛鍊出來的爆發力,應該能夠跳過去。於是,呂革進綁緊鞋帶,助跑,衝刺,跳躍。

原來,這才是事情的真相。

3KF0A4074_688x458
我們不是呂革進,其實無法替他發言。

真實與虛假
《保全員之死》最令人驚豔的點,就是導演利用大量再製影像,從真實畫面做出屬於電影的畫面。新聞中的人、節目中的名嘴主持人都是真實存在,但透過剪接、再製,成功將一個不曾發生的事件,放置現實之中,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而且呂革進本名就是呂革進,他也確實是加入法國外籍兵團服役的台灣人,而且也真的當傭兵半年後自願申請放棄軍籍返台。
導演依照演員真實情境改編劇本,這使得故事實與虛界線更加模糊不清。

觀眾都知道《保全員之死》是虛構電影,但虛構卻藏有真實,讓人不自覺信以為真。更令人迷亂的是,如此的劇情發展,就是台灣過往上演過的情境,紅衫軍、洪仲丘、太陽花遊行…等等。台灣人真的就是會被媒體煽動,憤慨,爆發,上街。莫名地,有種即是感,好熟悉。這正是《保全員之死》最高明的地方。

真相、視角、煽情
《保全員之死》更呈現出一種「被創造的真相」。真相是能夠創造的嗎?在回答這問題之前,請你先想想,死亡是否只是死亡,一個人的離世是否就僅是單純的消失。

並不是,因為會牽扯情感面。然而,假如這個「死亡」被媒體認定為新聞事件,那就會出現視角、煽情的問題:

視角,簡單說,就是媒體看待的角度。如同《保全員之死》被觀眾所忽略的視線,銀幕所放映的,即為記者攝影機鏡頭與新聞畫面。這背後隱藏的含意是,視線是被挑選的,記者挑選他拍到要給你看的、新聞台選擇它所剪接的影帶。觀眾自以為看到的全盤視角,其實,是不完全地、偏頗的視角。現實中,這必須仰賴的媒體自律,但,台灣新聞就是不走這種高尚路線,《保全員之死》巧妙地,複製台灣媒體生態,透過銀幕視角,牽動觀者的情緒與想像。
煽情,指的是媒體刻意創造衝突與對立,要讓兩者分界。以殺人兇手來舉例,台灣媒體通常會將兇手形塑成殘忍無情,這時,擁有悲天憫人、慈悲為懷、超有人性的台灣閱聽眾,就會隨之起舞,感到憤怒,關注兇手遭受到甚麼樣的懲罰,以滅心中源源不滅怒火。

卻沒想到,你的憤怒,是被媒體「放大」的。如同《保全員之死》劇情所演的,網友受到媒體渲染,成立粉絲團,建構懶人包,甚至上街遊行。

或許,你會想說,本來我就會生氣,這跟媒體無關,別瞎說。但請你反思,台灣所發生不公不義的事件,只有這件才會讓你憤慨?這真是最不人道、最可憐、最令人同情的事件嗎?假如你不知道,你還會生氣嗎?假如這同時發生更令人憤慨的新聞,你是否會轉移情緒?
你我都認為自己可以客觀中立,卻只是騙自己,明明,超主觀。

2KF0A3455_688x458
台灣就是,死者為大

接著我要引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Carole Vance的一席話:
「所有關於踐踏人權的再現都是複雜的製作,就算是最好的體現都混雜了事實記錄與抓住觀眾感情的各種手法。人權的再現和當今的媒體文化一樣,偏好使用技巧就是鮮活的目擊者經驗,認為閱聽眾人會被『真人真事』吸引,在某些方面對故事主角產生認同或同理心,因而跟隨『真人』的引導,耐心閱聽枯燥的紀錄報導或可怕的虐待故事。」

Carole Vance這番言論,其實談的是人口販運的紀錄片。她闡述運動分子透過紀錄片《販賣青春》(The Selling of Innocents)情感操弄,刻意呈現性販運中女子的可憐,以博取世人最大的眼球注目,進而專注議題。但她認為搧情紀錄片的戲劇感成功吸引刺激、恐怖、過甚和自以為正義的窺視慾,使得片中號稱要再現的人物、情境變的複雜模糊。

提到Carole Vance或許太遠,那讓我們回歸台灣歷史。在扁政府時期,國家女性主義份子就成功地將「人口販運」轉化成販賣性奴的「雛妓」問題,而忽略當中勞工男性的販賣問題。甚至之後,更將價值觀滲入行政立法,制定了相關法條,維護其所認定的「正確價值觀」。

同理,我們更可以想到,台灣歷史上曾出現幾次過,因為有人「死」,導致組織、法條、規範的改變。例如:彭婉如命案、葉永鋕事件、洪仲丘、Hydis裴宰炯(雖然他是韓國人,但這件事還是跟台灣有關)…等。

在此,我不想評論這些而後出現的改變,是否為「好」、是否為「善」,而是希望大家思考:是不是,因為死者為大,才引起眾人關注,因為眾人關注,相關人士才能夠推動法條、組織、企圖。

一個人的「死」是否僅是「死亡」;或者特定人的「死亡」就該被昇華成「悲壯」,以完成現今社會情狀未達到的偉大抱負。

台灣民眾,是否本該關注這項議題,而非平時的漠然、忽略,直至「大事件」的發生,才被媒體煽動,進而產生行動、關注。還是說,這種特定人死亡的悲壯本該是需要的,因為台灣人就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沒人傷亡時,我們就過著自己的安逸,無須關心呢?那未免也太假惺惺,也太虛偽了吧。

至於,媒體的煽動、組織的提倡,是否夾雜了特定價值觀,這更是許多文章、文現在討論的,在此就不加贅述。但大家在情緒激盪結束冷靜後,可以反思,究竟,憤怒是出於自發,還是被煽動的。煽動,是好的,或者不好的呢?沒有煽動,你可能就沒有行動;但又因為煽動,我們可能又忽略了甚麼,或是多想了甚麼。

50
保全員,好苦悶啊。

被挑選的結局
同樣地,經過這番落落長論述,讓我們重新審視《保全員之死》的結局。

就畫面的呈現,呂革進看著男人幫雜誌內頁女郎打手槍,可能代表著,他是異性戀或雙性戀,所以看到女人才能硬才能打手槍。因此前面新聞媒體,網友把他想成同性戀(注意,我使用同性戀,而非同志這詞),可能是錯的。

而JUJU透過臉書私訊,「他還問過我,一個人出櫃是甚麼感覺」,其實這是出於呂革進看到「想交女友,先問問你的同志朋友」文章才做出的詢問,而非是他打算出櫃。

而他的墜樓,更明顯看出,是跑酷跳躍失敗所導致,而非同志情誼失敗或性別霸凌抑鬱而選擇自盡。

導演程偉豪在此刻意利用這段劇情真相與前面的擬紀錄片對比,諷刺台灣媒體亂象。真相或許根本不是那樣,眾人被煽情激憤的真相,可能只是「被創造的真相」。

這邊,我們亦可以進行兩段反思:
第一, 其實這最後的真相,也是被挑選的視角。觀眾們自以為呂革進看女郎打手槍就認為他是異性戀,但,他可能是雙性戀,或他是同性戀卻有著異性情慾。這時候觀眾一看畫面就以為前面搞錯,其實再度掉入「偏頗視角」這個胡同。畢竟,呂革進自己沒有說明,而且就算他說明也不代表就是真相,而只是他的「說明」。

我們從這可以思考,真的有所謂「真相」這種東西嗎?或者人們都只是從證據、自白、遺書,就認為百分百就是如此?

第二, 即便「呂革進是同志,因為性傾向霸凌抑鬱死亡」的真相為假,那它所引發的「送狗狗!」挺同志大遊行的結果,是否就該否定。

一件事情被肯定,就一定原因為真結果為真嗎?單純就結果論看待事情是否可以?假如煽情真能達成目的,那是否可以為了達成目的,省略被忽視的問題以及所夾雜的價值觀呢?這值得我們思考。

e2cf3538-4b03-40d8-a707-ae6b5996af40
保全心事誰人知

結語
程偉豪在《保全員之死》利用擬紀錄片與劇情片段諷刺台灣媒體亂象。他更在有限資金之中,創造出台灣短片的新格局、新題材、新類型,值得讚賞。當然,刻意胡亂拼湊剪接穿插的再製新聞片段,表現一絕,似真似假,呈現出台灣電影未有的黑色幽默。在議題面,若有似無挺同志又像反同運的路數,更令本人嘖嘖稱奇。假如一年只能選一部短片,我一定要投它第一名!

《保全員之死》目前最近一次放映計畫,應該是台北電影節短片II,有二個場次,詳情可以看台北電影節網站:
http://goo.gl/FUZjHP

---------------------------------------
個人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