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一夜》:多數人願意放棄獎金嗎?
原文出處:香功堂!!
比利時導演尚皮耶達頓(Jean-Pierre Dardenne)及盧達頓(Luc Dardenne)兄弟導演的《兩天一夜》,影像寫實、電影幾無配樂(頂多放上主角收聽的廣播歌曲),就連以本片入圍奧斯卡女主角的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表演都出乎我意料外的平實,沒有大鳴大放的喜怒哀樂情緒渲染,每個情感轉折都處理的收斂而不張狂(瑪莉詠柯蒂亞的無論是肢體動作或說話語氣,都能隨劇情推演而有細微差異,如此「精緻」的演出絕對值得上戲院好好品味);然而這麼一部不搞怪、不煽情、不商業的作品,尚能緊緊抓住我的目光,隨情節發展而緊張而感嘆,導演功力可見一斑。
《兩天一夜》敘述女工珊德拉(Sandra)因罹患憂鬱症告假休養一段時日,當她準備返回職場,被告知公司投票表決,超過半數同事選擇獲取一千歐元獎金並解雇珊德拉,為能保住工作,珊德拉爭取二次投票機會,並利用週末時間,逐一拜訪公司同事,希望他們能放棄獎金,好讓她回到公司上班......。
《兩天一夜》讓我邊看邊唉聲嘆氣。
令人感慨的是人們自掃門前雪的私心,私心並非絕對的非黑即白錯誤,珊德拉想要保住工作,因為她「需要」賺錢養家,那麼選擇獎金而非保住珊德拉工作的同事們,同樣有他們的「需求」,不是要繳瓦斯費、就是繳房貸、就是家裡的裝潢費等等,他人的悲劇固然令人同情,可是為求自保,有時得要學會冷漠學會無情學會「視而不見」,因為對他人的仁慈,或許真是對自己殘忍吧?
令人感慨的是公司經理馬克丟出難解的道德題給底下員工:「選擇獎金或是保住珊德拉」,接著只要等待投票結果揭曉就能宣佈:「嘿,是大家要妳(珊德拉)走喔,不關我的事」,輕易將責任撇的一乾二淨;當珊德拉說服老闆進行二次投票,贊成珊德拉留下和保有獎金的兩派人馬在會議室內起了爭執,馬克對珊德拉說:「挑起這事端,妳開心了吧!」,做賊的喊抓賊,明明是製造事端的人卻又裝的最公正最公平!悲哀的是,人人都知道馬克在背後「搞鬼」,卻沒有人敢跟馬克嗆聲,因為惹毛他,下次續約就等著瞧吧。
不禁想起珊德拉拜訪同事過程,有一句台詞不斷在片中出現,每個人都問珊德拉:「多數人願意放棄獎金嗎?」,好像他們(同事們)的抉擇不是依據良心,而是「西瓜偎大邊」,深怕成為「不合群」的那個人,成為日後遭受攻擊的受害者。(馬克就曾在第一次投票前警告一名約聘員工說:「如果你還想跟其他同事好好相處.....」,暗示不把票投給獎金選項,將有麻煩上身)。
(底下有雷喔,拍寫!)
《兩天一夜》讓我看的感慨萬千。因為公司大老闆在投票結束後,特地找珊德拉小談,他說:「想不到妳可以說服一半人的支持妳,我很佩服,為保持公司員工之間的和諧,妳將可以留下,而獎金也會發放給大家,不過當然不是要妳馬上回來公司上班,而是等約聘人員到期後,公司不再和約聘人員續約,由妳替補回來」;珊德拉聞言一臉錯愕,說什麼不傷員工和氣,原來只是要犧牲更弱勢者(約聘人員)來討好大半員工的心。珊德拉拒絕老闆的提議,她不是不知好歹,而是拒絕掉入雇主設下的遊戲陷阱(弱勢者相互殘殺),踩著他人的悲情往上爬,只會堆疊出更多的愧咎與更多無奈的淚水吧。
發現了嗎?愧咎只會在這群投票者(弱勢者)心中產生陰影。
選擇獎金,是不是顯得自己很勢利?是不是對不起珊德拉?
選擇珊德拉,是不是對不起家人?
要求人們投票給自己,是不是會給別人造成壓力、是不是讓人覺得她在乞討憐憫?
贊成他人選擇獎金,又不知道自己下一份工作在哪,家裡經濟狀況只會更糟。
反觀《兩天一夜》的主管級人物只在電影開場跟結束出現,永遠都是一副氣定神閒模樣,因為他們站在金字塔頂端,底下人怎麼吵怎麼鬧都影響不了他們地位。
《兩天一夜》的精采,就在透過珊德拉拜訪同事的過程(這也算是一種公路電影吧),逐漸揭露階級的偌大差異,上位者的冷血與無情對照出下位者的悲情和無奈。
不禁想起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的小說《法蘭西組曲》,書中的修米太太在二戰爆發後,丟了工作,兒子又下落不明,忍不住悲從中來的問先生:「為什麼受苦的總是我們?還有像我這樣的人?平凡的老百姓?中下階級?不管戰爭是否爆發,不管法郎是否貶值,失業率高漲,經濟出現危機或爆發大革命,其他人都有辦法逃過。深受其害的總是我們!為什麼?我們到底做了什麼?所有的錯都由我們一肩承擔。對啦,沒有人怕我們,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工人團結自救,有錢人有的是辦法。我們,我們是好欺負的軟柿子,請告訴我為什麼!這是怎麼回事?我不明白。」
「我們打了一場漂亮的仗」珊德拉說「我很開心。」。
《兩天一夜》結尾,導演給了觀眾們正面的力量。我們看見珊德拉內心的轉變與成長,即便丟了工作亦不要緊,她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她知道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她對自己有信心,相信一切都將苦盡甘來。
朋友說:「電影有個不錯的結果。」
可我心裡卻怎麼都開心不起來,總覺得一時的樂觀,很容易會被隨之而來的殘酷現實給破壞殆盡。(也或許是我太悲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