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電癮娛樂,重要聯繫 | 合作提案 | 媒體邀約 請來信:movie@droupnir.com

「電影影評」雀雀 -【52個星期二】影評 (52 Tuesdays)

2014女性影展 閉幕片《52個星期二》(52 Tuesdays) 少女性探索週記
原文出處:雀雀看電影
52 05.jpg

當澳洲版綺拉奈特莉遇上媽媽變性、學長姐的性愛Party,
她該如何自處?

《52個星期二》碰觸了男同、女同、雙性戀與變性人等議題,電影的模樣卻是都會的、校園的、健康的家庭劇,不陰暗、不邊緣,甚至清爽且充滿人生智慧…這怎麼可能?

52 06.jpg

16歲的少女比莉有煩惱:她和母親兩人超級親密,但突然有一天,媽媽告訴她:「為了變性之路,我想跟女兒妳先分居」。

52 10.jpg

從小單親的比莉一如往常的懂事、一如往常地同意父母「對家庭的決定」。

但是她的內心其實有一股叛逆的騷動,
既然媽媽連天大的性向秘密都瞞著自己,
那她也決定不告訴母親任何事情。

52 16.jpg

《52個星期二》敘事模式類似今年臺北電影節播映的《18歲的盛夏告白》的日記式的流水帳影片剪輯類似,但後者以「空虛」填滿寂寞、前者《52個星期二》卻是以「飽滿」體現寂寞(16歲的那一年可以發生這麼多事和這麼多經驗實在很了不起)。

《52個星期二》比莉用的是一台手持錄影機在記錄一切,片中常用比莉(拿著錄影機時的)視角敘事,在母女倆「分居」的那一年,每個禮拜二,她們見面、吃東西聊天,就像還住在一起一樣。

52 08.jpg

我很喜歡片頭比莉對著鏡頭的引言、自白。比莉母親曾說「生小孩餵母奶超辛苦」、卻也說「但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愛過一個人(指自己的小孩)」,澳洲版綺拉奈特莉漂亮可愛、演技自然不扭捏、口條也討喜(像個小聰明),而這個角色是位受過好的教育、教養,看似乖巧但自我意識非常高,敢愛敢恨敢於探索的帥氣歐美青少女典型(稱讚澳洲人「像歐美人」應該不會怎樣吧?)這種小女孩雖才16歲但已經精明到父母完全無法教導或控制的程度了,有這樣厲害的小孩,爸媽究竟該開心還是煩惱呢?

52 13.jpg

回到故事主線:在比莉面對媽媽變性、自己也從事她自己「性探索研究拍攝」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母親這角色的變性「需求」與女兒比莉以性事做「紓壓」的差別。

52 02.jpg

在人類無窮盡的欲望裡面,睡、吃、性,這三種是為必須,也有林林種種的人各自以睡、以吃或者以性來作為發洩,沒有哪件事比較特別、或者比較不應該,這是身而為人的必然。只是文明或文化或社會制度建構了一種道德標準,將「變性」或者「3P」等行為,視為「性顛覆」之事。而藉由拍攝《52個星期二》這部為期一年的少女性探索週記電影,我相信導演內心一定非常渴盼觀眾在看完電影之後,能夠像是看完一部《少男睡眠研究週記》或《少女美食研究週記》一樣那般的平常心,去看待所有與我們嗜好、性向有所不同的人,並從中學習到「愛是唯一的解答」這句真理。

52 03.jpg

出品國:Australia
出品:Closer Productions
發行商:佳映
導演: Sophie Hyde
編劇: Matthew Cormack
演員: Sophie Hyde、蒂達.格哈姆哈維(Tilda Cobham-Hervey)、Del Herbert-Jane
片長:109分

女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