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舖師》前菜主菜缺一不可的美味人生
原文出處:人魚唱遊
就像中國城、唐人街那樣,在異國的城市一隅,總有同文同種同祖國的群聚,讓異鄉人不孤單。英國的小印度也是這樣一個地方,舉凡印度銀行、印度餐館、印度市集、印度電影院…,放眼所及無一不印度。這些印度人飄洋過海來到英國,一邊討生活一邊打造屬於自己的城鄉王國,而《印度總舖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裡發生的一個,開餐廳的兩兄弟因故鬩牆分家冷戰十餘年,哥哥的女兒努力居中調停尋求破鏡重圓的故事。
有別於一般印度電影動輒超過3小時的片長,《印度總舖師》以84分鐘的精簡篇幅,帶領觀眾無負擔的概覽印度美食與文化,無論是廚房裡餐桌上的豐盛佳餚,還是大街上色彩節的狂歡揮灑,無一不透露出專屬於印度人繽紛歡快的質地,盡顯國情特色。大量美食特寫鏡頭,尤其是料理過程拍得極好,光是看著香料拌入食材,就讓人產生香氣四溢熱氣騰騰之感,是場色香味一應俱全的觀影饗宴。
這對主廚兄弟,拉基師與賈基師(哈,翻得也太有趣!),分家後各擁一半家傳食譜,哥哥是前菜霸主,弟弟是主菜泰斗,兩家餐廳「金好呷」與「金好佳」(又哈!)對門而立分庭抗禮,上門的客人也不是傻子,資訊流通、媒體介紹加上內行門道,久而久之形成了先去拉基師餐廳吃前菜,再去對面賈基師餐廳吃主菜的詭異風氣,讓雙方不容水火的恩怨愈演愈烈。弟弟懷疑哥哥偷倒廚餘垃圾在後巷再通知衛生單位來取締,哥哥咬定弟弟總在用餐尖峰時段假裝客人亂訂位再放鴿子。看似積怨無解的難題,其實是源自於愛的誤解導致而生的兄弟心結,說穿了就是很多心裡話在親人面前說不穿,僵持久了自然而然走向陌路,沒有人願意先低頭把話說開,即使一輩子有遺憾。
兩兄弟雖然不睦,幸好並沒有斷了兩家人的聯絡,才讓拉基師的女兒夏琳妮有機會扮演溝通的橋樑,軟硬兼施連哄帶騙的讓爸爸與叔叔言歸於好。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一開始親情的力量竟然比不上面子重要,因為愛面子,所以不和好;但當共同敵人出現,為了爭面子,又不得不和好。過程當中笑料百出狀況連連,兩位上了年紀的男人鬧彆扭的幼稚舉動,及深究其內心的柔軟觸動,《印度總舖師》用喜劇的方式深入淺出包裝了「傳承」、「同心」與「珍惜」的濃厚家庭觀,與中西文化融合後,開放多元的世界觀。
「一小撮的茴香是多少?」傳世食譜在手,仍會因掌廚的人不同而各有差異,這就是上帝造人的巧妙。「妳奶奶說過,當我們做出移民定居英國的決定,下一代的世界就肯定和我們不一樣了。」當夏琳妮返家向著傳統的父親囁嚅說出自己即將要結婚且未婚夫是英國人的消息時,沒想父親這樣回答著,並且毫無反對就接受了女兒的選擇。移民時期的悲苦情懷已成歷史,即便現下仍究為了生活而奮鬥,貧富之間仍是天地差距(年紀一大把的印度服務生,與刻苦耐操的波蘭留學生,小地方設定仍可見現實社會的縮影),也已經是新的眼界,新的時代。奶奶早年臨終前落葉歸根的鄉愁,時移至今,這裡已是後代落地生根安身立命的歸屬之地。
耐人尋味的是,電影中兩位總舖師都是男性,但仰賴的卻是來自母親,以及母親的母親遺留下來的食譜,和夏琳妮那超乎常人的敏銳味蕾。彷彿有一種遺傳天分只傳女不傳子,女性負責創造發現,男性負責精準實踐。片尾,夏琳妮亦重拾荒廢已久的廚藝為丈夫洗手作羮湯,為家族的手路菜,傳家寶,添新頁。
反觀現實生活中,分家的多,重聚的少,光是在台灣,碗粿、麻糬、粽子、芒果冰、股票即將上興櫃的連鎖洋蔥餐廳、貓空知名老店大茶壺的「一樓與二樓無關」…,大大小小美食小吃成名後分家案例不勝枚舉。有些是商標權的爭奪,有些是抽成趴數的談判,在親情與名利的拔河之中,是不是或多或少迷失了什麼?衷心建議他們也來看看這部《印度總舖師》吧!名利身後帶不走,前菜50分,主菜50分,分開都不及格,加起來才是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