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電影節】名家大觀單元: 《以慾望之名》(Wimie… / In the Name Of)- 如果亞當愛的,不是夏娃…
原文出處: 雀雀看電影
《以慾望之名》是一部在攝影畫面、議題探討以及劇情流暢度都在水準之上的電影作品,就算不去關注它今年所得到「柏林影展泰迪熊獎」這個全世界最大同志電影獎的成就,它仍是很有氣氛、值得一看的風格電影。
這電影的故事設定本身就已經很吸引人了:
神父亞當在教堂輔導一群住在院內的青少年,這些孩子剛從感化院被放出來、但在評估上還不至於到能夠正常回歸到社會生活的地步,所以在教堂接受心性輔導就變成了他們的中途之家。亞當神父每天面對著這些亦正亦邪的小男人們,當然必須自有一套。
電影從片頭開始,就不斷地透過顏色鋪陳角色心境:一群孩子聚在一起,輕重不分地玩著或許無聊或許殘酷的遊戲,他們只覺得好玩,並不懂得是非對錯,他們全都曝曬在太陽斜照的一片黃光之中,黃光表達著人類原始而真實的情感狀態;另一方面,神父亞當穿著他藍色的運動服、奔跑於瀰漫著藍色冷光的樹林之中,這一股道貌岸然而又自律的理性靈魂似乎就要融入在上帝所創造的神奇大自然之中。藍光與黃光分別代表著大愛無慾與騷動的靈魂,這兩種顏色不斷地交錯穿插,填滿了《以慾望之名》整部電影。
而在青少年們外放而不矯飾的情感表達(不論是打架或是友好、互相欺負的各種互動關係)對照之下,神父的所有苦悶與自我發洩,漸漸地形成了自成一格的合理與正當性。於是,你可以在電影裡頭漸漸感受到身處在黃光之中的孩子們、偶爾被藍光所照耀;當然神父的生活也漸漸地滲入暈黃色感。
電影時不時地擺盪在規範與饒恕之間,但儘管畫面處理地再和諧、所有的情感互動發展再自然,教會組織對於孩子以至於神父都有著不容被逾越的規範存在著,一旦越界、一切狀況就得重整,不斷彈性地應對變成必要的策略。在這方面,你會驚異於《以慾望之名》以一種溫柔包容的姿態在描述教會的應對方式,不輕易懷疑自己的神職人員、但也不漠視教區內所發生的事故,是很中庸的鋪陳,不帶任何批判。
不評價神父身而為人的欲望流露、亦不批判教會對於忌諱之事的避免態度。這電影就只是很溫柔地包容了所有的人與所有的行為。就像身為觀眾如你我,因為同情或者已經對號入座,所以我們不會質疑在舞會上不喝酒的神父為何在家中獨自一人酗酒、也不會問他為什麼『亞當一定要愛夏娃(劇中一女性角色)』(事實上進神學院想當神父的人,是連談戀愛都被禁止的,何況是結婚)……世俗如此,生活在其中的神父又能有多大的能耐避免之?
《以慾望之名》不但提到了神父於入世的難為(情感的被牽扯),也聊及了身為一個神父想出世的困難度(為避免情感滋生而常被調職,甚至內心有所苦惱卻找不到別的神父讓他告解!),當一個神父當到如此走頭無路,你真的很難再用高道德標準來衡量他的所作所為了。
一場調職之前迎接新神父的儀式陣仗,莊嚴而慎重,狀似護衛著亞當神父的人格與神職之尊嚴、但實則是流放他了。
但亞當呢?他是否要就此也流放自己?
電影沒有告訴你,最後那個追隨著亞當的傻弟在神學院裡面學習,究竟是他和神父「懸崖勒馬、回歸正途」了?還是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圖?
《以慾望之名》全片採中性立場,旁觀者的角度拍攝、把故事的美感與沉淪都安靜地告訴你了,而關於道德的意義、欲望的價值,都藉此被淬煉地更透徹、卻也更模糊了。
cheer給《以慾望之名》星星數:
原始期待★★★★★☆☆☆☆☆
議題深度★★★★★★★★★☆
劇本結構★★★★★★★★☆☆
攝影手法★★★★★★★★★☆
主角設定★★★★★★★★☆☆
配角設定★★★★★★★☆☆☆
對白設計★★★★★★★★☆☆
寓意內涵★★★★★★★★☆☆
觀賞價值★★★★★★★★☆☆
附加價值★★★★★★★★☆☆
觀後分數★★★★★★★★☆☆
*榮獲2013 柏林影展泰迪熊獎*
片長:101分
出品國:波蘭 Poland
影片年份:2013
導演:瑪寇札塔叔莫斯卡 Małgośka Szumowska
放映場次:
2013/07/10(9:20PM@新光1)、
07/11(12:20PM@中山堂)、
2013/07/14(4:50PM@新光2)
北影官方網站《以慾望之名》介紹: http://taipeiff2013.pixnet.net/blog/post/149127428
台北電影節期間:2013/06/28~07/20